一半一半

往事百语② 周远廉 2412 字 2022-11-01

去年(一九九四年),《唐太宗》一剧在电视上演时,制作人周游女士与摄影队一行来到台北道场,希望我在片头为该剧说几句推荐的话。我当时明知这样一来会遭到讥议,但是为了想要多度化一些演艺界的人趋向佛道,所以还是勉为其难,应允成事,称赞唐太宗的英明果决。果然后来接到电话、来函,纷纷指责法师不该作商业广告,其实我未收分文,并没有商业行为,而且唐太宗的确是一代名君,但已百口莫辩。不过,事实证明我的牺牲有了成效,周游女士日后所拍摄的影片,的确也注重到佛教的因果观念,提倡修善断恶,对于大众人心的净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维摩诘大士到酒肆赌场,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经为了拯救五百个商人脱离贼难,而不惜犯下杀戒。世上,“一半”是佛的,“一半”是魔的;“一半”是正的,“一半”是邪的。但是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我们必须以智慧来洞察这“一半一半”的世界,如果不能容忍魔的那“一半”,净化邪的那“一半”,就得择善固执,坚守佛的那“一半”、正的那“一半”,千万不要被邪魔歪道的另一半所颠倒迷惑。

面包外面的“一半”是硬皮,里面的“一半”是软心,有些人喜欢先吃里面,再吃外面;有些人喜欢先吃外面,再吃里面。我属于后者,有时想想,这无非也是一种人生观的反射。人生,有苦的“一半”,也有乐的“一半”,我喜欢先苦后乐。

回忆四十年前,由于坚持以文教弘扬佛法的理想,虽然让我终日食不果腹,但是今天台湾佛教的兴盛不正是当年的辛苦耕耘所换来的乐果?反观那时因为经不起生活的煎熬而流入世俗的同道,虽然不愁吃穿,现在大都一事无成,懊悔不已。如今我年近古稀,又刚刚做完心脏手术,尽管许多弟子们跪着求我休息,我依旧带着开刀疤痕,南来北往接引信众,因为我知道个人一时的辛苦,将为众生带来永久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意识抬头,“男女平等”成为大众热中讨论的话题之一。许多人问我,身为佛光山男众“一半”、女众“一半”的大家长,是如何使两序大众和平相处?我觉得:大致而言,女性耐烦细心,男性宽容豁达,彼此都各有优点。开山以来,我只是尽量制造一个平等的修道环境,按照他们差异的个性,给予各自一半不同的工作,因为在平等中有差异的“一半”,在差异中有平等的“一半”,大家互相尊重、配合,自然无争。此外,我为男女两众在东、西两山分别规划修道区域,使他们在工作之余,有各自一半的休闲空间。彼此从心理上到实质上留点距离,就不容易滋生烦恼。

在公路上,中间画上一条线,左右两旁的车辆就不会相撞,画上黄线,就不会超车;如果设个安全岛,那就更安全了。在停车场,如果车与车之间的空隙不够,车子也无法进出自如。相同地,人际的相处,如果彼此能留有一半的空间,不但不会有冲突摩擦,还可以保持适当的交流,发生互补的作用,共创和谐的社会。

佛教,就弘传的地方来分,有南传佛教“一半”,北传佛教“一半”;就传法的方式来分,有显教“一半”与密教“一半”;就接受的对象来分,有在家众的佛教“一半”与出家众的佛教“一半”。曾有人向我质疑:这些分别会不会造成佛教的困扰?其实,如果我们的心胸视野够宽弘远大,这些“一半一半”正可以使佛教更为多彩多姿。就像我们脸上的五官,以鼻为中线,分为左眼“一半”,右眼“一半”;左耳“一半”,右耳“一半”。如果我们善用两边的“一半一半”,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能达到宏观兼听的效果;而我们的嘴巴却只有单独一个,没有另外一半,因此最容易造业。

用餐的时候,我往往只夹前面“一半”的菜,而将后面“一半”的菜留给同桌的人吃。信徒供养的一瓜一果,我也总是剖成两半,自己吃“一半”,另“一半”给别人分享。兴设道场,当我把前面“一半”建筑工作完成以后,就将后面“一半”发展任务交给弟子。耶稣教在宜兰设立“仁爱之家”,我于一九六二年“半”途接办,继续发扬光大。中和的智光中学,南亭、悟一两位法师与我稍尽创办之力,其余“一半”的校务由后人扩大推展。我们不一定要做尽全部的事情,留“一半”给后人发挥,让大家共同分享努力的过程,不是更美好吗?

我这一生多次面临死亡,近五年来,又住院开刀两次,从生死病痛中,对于人生别有一番体悟,例如:我的朋友信徒之中,有些人体魄向来强健,然而却一病不可收拾;有些人体弱多病,命如悬丝,却长寿多福。有些人虽然身体某一部分残障,另一部分器官功能却特别发达。有些人虽然方耳大眼,四肢俱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止无度,威仪不周。这个世界上,尽管有“一半”健全的人,“一半”不健全的人,但也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与短处,世间的事也是如此,无法尽善尽美,所以我们不必求全,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随喜自在。

清朝李密庵曾写过一首“半半诗”,最能表现“一半一半”的悠然境界:

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无边,半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