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那边已经开始派人盯着吐蕃和六诏的动向,但是种植水稻这种事情也并不好盯,因为这是正常的农业作业啊。

稻苗在插秧的时候也看不出来到底长什么样子,更何况他们也的确不知道狸奴一号到底有哪里不一样。

于是大家都很着急,同时有人又开始怪罪骆时行为什么明知道对方有问题还要将粮种交出去。

说这些话的都是翰林院那些人,他们大部分出身良好,压根就没有种过地,对这方面自然也不懂,而且因为是官员预备役,官场的事情也不懂太多,思维也比较单纯。

上官婉儿过来的时候正好听到他们在讨论这件事情,便微微一笑说道:“骆刺使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他能怀疑巡察使,但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他必须配合对方,以后等你们担任亲民官的时候就懂了。”

事后诸葛亮谁都能当,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骆时行必须这么做,否则万一巡察使没有问题,他怕不是要被扣上一顶与朝廷离心的帽子。

骆时行的位置本来就很敏感,这年头,当了刺使的未必能当上都督,当了都督的也基本上不是刺使,骆时行虽然不是第一个,但也是少有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刺使。

许多人觉得这样不好,容易让地方势力空前强大,但当时没有别的好办法,所以以后要么削对方的军权,要么就是把对方调离交州。

在这种情况之下,但凡骆时行做出点什么让人怀疑的事情都容易出问题。

所以上官婉儿对骆时行这一波操作还是非常欣赏的,保持谨慎的同时却还是相信朝廷,至于巡察使是冒充的这件事情,谁能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