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补充弩箭

所以每天都要教黄大勇几个认字,尝试着用汉语拼音拼读。

他用不着去在意别人的口音,从今往后他的语言——新中国普通话,就是标准。

部落里没有纸笔,只能用枝条在地上练习写字。

但黄毅的教学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天教了些什么都要记录进手机的记事本里。

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回忆自己包括儿子小学期间的内容,虽然不准确,但是不存在方向错误。

铁匠齐大山完成了黄毅定制的十支弩箭带着儿子亲自送来之时,刚刚巧瞧见黄毅在教黄大智几个算术。

他一脸震惊!

他的儿子齐小山也跟黄大勇几个差不多年纪,他也想着儿子能够学会算账。

黄毅验看过新打制的弩箭,觉得再用锉刀仔细修正后应该不会影响射击精度,大喜,夸奖道:“齐师傅的手艺很好啊!”

“这不算啥,小的祖辈就是干这活儿,军中的鸟铳也打制过不少!”

黄毅知道所谓的鸟铳就是火绳枪,朱元璋时期的大明军队就大量装备火铳,嘉靖年开始出现火绳枪。

这年头的火绳枪可没法机械生产,都是铁匠打制,故而质量参差不齐。

火绳枪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物,明军的营伍中大量装备,故而不缺乏能够打制的铁匠。

然由于大明朝每况愈下,贪腐成风,工匠在被克扣工钱和铁料的情况下,打制出的鸟铳容易炸膛。

导致兵丁不敢按照定量装填火药,使得许多鸟铳仅仅是放个响哄骗上官,杀伤力基本上没有。

但黄毅得知齐大山能够打制鸟铳还是感兴趣了,他道:

“是吗?打制鸟铳的家伙事儿还全吗?”

“都是吃饭的家伙,哪敢丢了!只不过打制鸟铳不仅仅费时费力还费铁料。”

“我知道,即便打制出鸟铳没有火药也是白费力气。”

“是这个理!”

这个时代的大明朝,能够打制鸟铳的铁匠恐怕有成千上万。

即便不会,只要是能够打铁的铁匠,在黄毅的指点和监督下,也应该做得到,无非是多花些时间,浪费些材料。

只要用料扎实,装填火药不超过定量,鸟铳炸膛的风险基本上能够避免。

只不过大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去了,各种“漂没”后,还能剩下什么?

最后的结果唯有亡国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