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越来越多的人在响应号召这件事,到了后来已经演变成为“不看不是华国人”、“不看就是没良心”。

包括《公民报纸》等大媒体在内,对于秦砚、谢北杨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甚至在第一时间就用X央有关人士联系他们,邀请他们出席一些官方活动,各种“慈善大使”、“全国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加身。

甚至有些单位、学校已经开始号召、组织全体一起去电影院看《生于淤泥》。一部私人拍摄的电影,突然具有了社会属性。

这可不是携民意而赚钱,更不是消费大家的善良,毕竟《生于淤泥》的票房再高,秦砚也不可能赚一分钱。

而且有了官方的盖章,别人就想挑骨头,也和秦砚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件纯收名利的事情,也算是对秦砚的一种嘉奖吧。

然而这些苗头一出来,还没形成气势,秦砚立刻通过公司发在怪味豆平台上发表了声明,而且还利用业内关系找个很多媒体帮忙转载、评论——

《生于淤泥》只是一部电影

“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生于淤泥》,捐款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我在物质已经得到满足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我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慈善,尤其是先爱护身边的人,再去爱更多的人。”

“而且我一直觉得电影想要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不能够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电影就是电影,它只是我们这些电影制作者提供给大家可以随意挑选的商品。”

“如果大家愿意去电影院,我希望是因为大家对于电影的质量感到认可,而不是因为这一部电影与公益有关。”

“不好意思,我更想凭借自己的电影创下记录,希望大家给我个机会,谢谢了。”

秦砚的声明发表出来之后,大部分都不是特别的惊讶。他们觉得秦砚这是被搞怕了,毕竟之前千奇百怪的脏水泼给秦砚,不也是先夸赞然后再诋毁吗?

如果一不小心又会被别人描述成为用“公益”作为噱头来赚取票房,那才是完全洗不清了。

其实这一次秦砚想的只是电影本身,希望电影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电影就是商品,商品就应该对消费者有用,而不是靠各种各样的噱头去骗消费者。

哪怕现在池塘基金已经如此公开,只要秦砚愿意总能找到方法弄虚作假,他可不想再给某些影业公司提供一种新的诈骗手段。

秦砚很担心《生于淤泥》成为始作俑者,他知道利用观众、消费者善良骗钱的电影比比皆是。

电影质量,一直都是秦砚谨慎掌握的底线。

秦砚原本以为自己这篇《申明》会让市场恢复到一个比较理智的状态,但事情再一次超出了秦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