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又重新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因为重要证人死亡,线索断了,因此三司只能再次提审一干人等,从头审起,希望能发现新的线索。
这世上的事毕竟总会留下痕迹,所以在案情停滞了几天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
说起来,此事还与那两位被抓起来的御史有关。这两位御史,本是在调查周有霖的时候被人抓住关押,因此他们一直以为抓自己的是周有霖的人。然而根据周家一位目睹他们被抓走的人的说法,带走他们的,乃是怀州府衙的人,与观察使衙门并无关系。
前面的案情还没有查清,又牵扯进了淮州知州张文骞,案情越发复杂了。
这个时候,负责审理此案的三司主官,分别掌管刑部、御史台几大理寺,跟刑案讼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三位高官,不由生出一种不妙的预感,总觉得这件事背后只怕牵扯甚大。
而作为朝中高官,深知官场各种根结和关系的他们,更隐隐已经意识到了这件案子的指向。
三人聚在一起商量这上报的奏折该怎么写。按理说,既然有了新的发现,自然是顺藤摸瓜查下去,但是继续查下去的后果,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得起。
要含糊其辞,草草结案,如今是最好的时机。以后牵扯深了,再要脱身便十分困难,说不得连自己都要陷进去。
然而不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其位谋其政,便说他们自己,走到现在这个位置,自然不可能没有野心。但从这里往上,每一步都很难,想要有所建树,便不能怕事。若是这件案子能办成铁案,必然会成为他们政治生涯中十分辉煌的一笔。
但是话又说回来,经历了灵帝献帝两朝,帝王对政事不上心,朝臣们也都习惯了混日子,真要提起精神来办事,也不免瞻前顾后。——万一他们豁出去了,太皇太后却没有深究的魄力,又当如何收场?
“且看这折子送上去之后的反应吧。”最后,御史中丞顾先敏道。
“只能如此了。”大理寺卿文旭捋了捋胡须,点头附和。刑部尚书张玉荣见状,自然不会反对。三人斟酌一番词句,便将奏折写好,送了上去。
这封奏折,是何不平念给太皇太后听的。听完之后,太皇太后便问,“此事当允否?”
何不平低头道,“自是当允。”
等太皇太后批了“照准”二字,他才仿佛闲聊一般感叹道,“只是淮州与京城相距甚远,这一来一回,不免耽误工夫,却不知何时才能审出个结果来。何况来回所费不菲,均要朝廷承担。如今国库空虚,这般耗费,着实叫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