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周管家领着着一个婆子,一个穿得有些鲜艳的中年妇人,还有两个丫头,带了一辆普通花轿来迎亲了,没有新姑爷,没有礼乐,看得众人心里一阵悲凉。
那个穿着颇为华丽的妇人道:“我们掌柜说了,家里夫人病重,公子仁孝,一家子要照看病人,还要忙碌生意,所以叫我们几个来接姑娘先过去。等老夫人病好了,再补上喜庆礼仪。”说罢又催巧姐快上花轿。
贾母无奈,只好叫平儿和秋桐扶巧姐上轿子。
巧姐见那个妇人实在有些妖艳,若说老妇人有病不能张扬喜庆,可是她身上却穿得光艳,说话举止完全不像个良家妇人。想到这些,巧姐有些犹豫,站着只管流泪不动。
平儿也很伤感,可是自己无名无分无子女,只好劝慰巧姐,说周家已经答应三日后可以自由来去。
宝钗站在一旁,想起凤姐曾经的风光,还有迎春的出嫁,自己出阁进贾府,黛玉离府,探春的远嫁,真是百味众生,于是默默无言,满心的无奈,无尽的悲凉。
那周管家见巧姐不大愿意上轿子,有些不耐烦道:“仙师定的时辰,可别误了才好,姑娘难道希望过去就让我们掌柜生气么?”
第342章 薄命巧姐落风尘(二更)
正在伤心哭泣的巧姐听周管家这样说,想到自己已经没有母亲,父亲又不在,为自己做主的贾母个邢夫人都已经风烛残年,只好擦干眼泪,一言不发忍痛上了轿子,平儿和宝钗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巧姐在放下轿帘的那一刻,突然转头无限悲凉地对贾母平儿宝钗等人道:“老太太,二婶子,平姨,如果我们没有回来,你们要记得来看我找我!”
轿帘很快放下,周管家和那妇人忙催轿夫快走,两个轿夫抬起花轿开始离开,轿子里面隐隐传出巧姐抽噎的哭声。
贾政见轿子已经离开,亲自去院门外放了一串爆竹,巧姐的哭声很快淹没在爆竹声中,渐渐远去。贾母靠在屋檐下的柱子上,邢夫人赵姨娘宝钗李纨平儿,都望着院外爆竹留下的尘烟只管发呆,秋桐则抱了荇儿说是去看厨下准备的饭菜。
虽然是难得的一次荣国府女眷团聚,可是满满的两桌酒席,却剩下一大半没有吃完,众人话也少。饭后只一会儿,都各自散去。
却说巧姐坐在花轿里,想到自己母亲凤姐离开贾府时的情景,还有凄然病死的王夫人,远在西北戍边可恨又无奈的父亲,自己现在这样狼狈出嫁,长久的压抑和痛苦,一时如潮水一般,只哭得昏天昏地,也不知道哭了多久,行了多远,巧姐才停下。
巧姐慢慢擦干眼泪,只觉得眼睛和脸上都有些刺疼,想来自己的眼睛一定已经哭肿。巧姐只觉得外面很多说话声,忙掀开自己的盖头,又偷偷掀开轿帘,往外一看,见已经来到一条繁华却不大的街道。又偷偷往轿子后面看,见只有那个穿着鲜艳的妇人一个丫头,先前那个周管家及一个婆子和另外一个丫头却已经不见,不由警戒起来。
看那妇人摇摆着走路,脸上全是得意的神情,确实非善类。巧姐本是聪明人,又读过诗书,有凤姐的精明,也有一些探春的果决,很快将头上的一根簪子隐在袖中,另外一手拿着帕子搓捏着,心里在盘算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
轿子前行了一会后好像拐了一个弯,巧姐见依旧是街上。不过那街好像对着一条大河。巧姐见那妇人对这地方很熟悉,因为不少人在和她打招呼,而这些人多数是一些嬉笑着的男人。
巧姐猜想快要到了,心里一阵紧张。只一会,感觉轿子已经停下,巧姐偷偷掀开轿帘一看,见已经来到一个叫“醉乡阁”的楼阁前,见那个妇人向这走来,巧姐忙放下帘子。
只听那妇人对轿夫道:“从侧边进去吧。”轿子又被抬起,约走了十多步才停下。
又听那个妇人对那丫头道:“明儿,快把姑娘扶进去!”
巧姐忙将盖头盖好。那丫头近前,掀开帘子,扶了巧姐下来。那妇人又道:“贾姑娘,将盖头取下吧,这里不兴这个。”
巧姐没有动。那妇人自己过来,将巧姐的盖头取下,把巧姐吓了一跳。
只听那妇人道:“贾姑娘莫怪,我这样也是为了你好,现在是大白天,要上楼才方便,走吧。”
巧姐由那个叫明儿的丫头扶着上楼,到了楼上,见楼上的廊子下有五六个打扮艳丽,披着披风的姑娘正在谈笑。那几个姑娘看见妇人带巧姐过来,都笑着上前招呼道:“妈妈,这个新来的妹子好俊呀。”
那妇人也笑道:“当然,妈妈的眼光哪有差呀。”听得巧姐顿时从头到脚冰凉,浑身发抖。不过只一会儿,巧姐冷静下来,知道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