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欢、三阿哥和鸿胪寺官员走出驿站大门,才有人“扑哧”一声笑出来, 宁欢笑道:“一听便知道是陈大人”。

陈大人便是陈元龙, 陆肯堂同科榜眼,当初陆肯堂发迹后怕自己被传成反派大哭的那位。

他运气也不错, 当初陆肯堂酒后答应帮他求差事, 酒醒后不好赖账,只好厚着脸皮去问四阿哥。四阿哥对不太实用的陈元龙不感兴趣,倒是三阿哥当时正缺人才——

事情是这样的, 大阿哥痛失爱马之时受到宁欢安慰, 感念宁欢的用心,也是心疼小妹妹,想着她似乎很喜欢卖东西赚钱,便打算自掏腰包出版《金庸全集》, 收益都给宁欢,算是一番心意。可惜他对出版一事一窍不通,只好委托三阿哥。

巧了,三阿哥那时候刚从宁欢口中听到张太傅关于“志向”的质问,正在思考人生呢。这件事给了他启发,想要做一个书局。他的设想很大,想要编纂天下书籍,统一发行。还想要自己撰写,比如日后要推广玉米,那么写一本玉米种植技术,朝廷推广的工作量是不是大量减少了呢?百姓可以一村、甚至一里合买一本,种植也有了最专业的技术支持。四阿哥想要治河修路、五阿哥想要做农场种植改良、六阿哥学医、七阿哥的化学知识和实验反应、八阿哥翻译的西方著作......这些都是极有意义的东西,他们若没有时间,可以由书局撰写并发行。包括三阿哥自己,也想撰写带拼音的字典、大清各地风俗习惯、美景等等。后来经过和宁欢讨论,又加上报纸一项。

可以说非常庞大的设想了。

这件事若能做成,可以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不成也不过是一次经验罢了。康熙支持他,也从私库走账给予一定经济支持。

但人才难寻。

第一这书局一开始只是个小作坊,还不归属于朝廷,正经出身的进士都冲着翰林院和六部,最差也要到地方做一显父母官吧,这小作坊......对不起,看不上。即便有那不嫌弃的,也被三阿哥的构想吓到了——太庞大、太理想了,一瞧就是夭折的命,不敢惹不敢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