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遍的练习,一遍比一遍好,情感也是一遍比一遍更触动人心。不过,苦了台下的观众。林淮玉他们练习了十遍,他们就哭了十遍。

等练习结束后,观众们的双眼都哭红了,甚至哭肿了。

第217章 年代(68)

练习结束后, 林淮玉被伊万洛维奇先生他们团团围住,纷纷问他是怎么理解《悲怆》的。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团的成员们听到林淮玉跟阿加丰诺维奇先生他们说对《 悲怆》的理解都纷纷停下动作,继续乖巧地坐在原位上, 竖着耳朵听。

林淮玉没有对别林斯基先生他们说什么高难度的理解,就非常直白地说出他对死亡的理解。

《悲怆》是柴可夫斯基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可想而知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他就设身处地地想了想。他听了几个版本的《悲怆》都是死之前的绝望、恐怖、无力,但是他觉得人在死之前不可能只有恐怖无助的情绪, 应该会有留念。

一般来说,人死之前会舍不得这美好的人世间,更不会妥协愿意地去死。不过, 柴可夫斯基并不是一般人,他对死亡有惊恐, 有绝望,有悲伤, 但是绝对没有不甘心。

林淮玉听了几个版本的《悲怆》后, 这才去看了《悲怆》的乐谱, 然后他在乐谱里发现了柴可夫斯基对人世间有那么一点的留念。

听到林淮玉这么讲解, 阿加丰诺维奇先生他们心里敬佩的同时又非常疑惑,因为他们没有在乐谱上察觉到留念。

林淮玉只需要看一遍乐谱, 就能理解到乐谱里每个音符要表达的情感。这么形容吧, 乐谱上的每个音符在林淮玉眼里就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