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页

隋末[校对版] 木子蓝色 1951 字 2022-11-13

陈克复下令,宫中赐御膳。

待得满朝官员吃饱喝足,这元会也就算结束,各回各家。

不过普通的官员们可以离开,但朝中的重臣们却被传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为加参知政事衔的宰相们的议事办公之所,就在紫禁宫中的南门附近的顺华阁中。

北京朝廷的大多官制都是依隋朝,也实行的是群相制度。三省六部中,除了尚书令一职为虚职不授外,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左右纳言,内史省左右内史令六位主官,自动为宰相之位,除这六人外,按新制,还须从在京从三品以上大臣中调三位大臣加授参知政事衔,补齐九相之位。

九相每日在政事堂聚集办公,九相位置相等,无高低之分,轮流执掌政事笔,七日一轮。

如今朝廷,陈克复名为大丞相,却并不是宰相,而是比之宰相更权大,相当于监国的摄政王,在皇帝成年亲政之前,朝廷政事由他暂摄。

如今的朝廷九相之中,毛喜刚刚被陈克复加封了无权的三公司徒位,却被罢去了相位。

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高士廉为左内史令、鲁广利为右内史令,魏征为左纳言,长孙无忌为右纳言,兵部尚书李靖加参加政事衔,金吾卫大将军李奔雷加参知政事衔,新晋吏部尚书陈节加参知政事衔。九人共同为相,皆陈克复之心腹。

毛喜自辽东起事以来,一直就是陈克复的文官之首,只是如今,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位毛伯执政,已经与他和他的这个朝廷,开始有了差距,总是无法节奏一致。再考虑到毛喜终究是年龄大了,特别是因这次河北世族之事的处理上,他的观念与自己的相关太远。因此,最后陈克复加封他为三公,罢他的相位,却又将同是陈家庄出来的老家臣鲁广利,由吏部尚书晋为右内史令的相位。

而陈节就是过去的李节,自当初李阀被灭后,他就转而投靠了自己。这几年由武转文,表现出色,这次也将其提升为相位。

新晋为右仆射的杜如晦道:“殿下,如今朝廷名义上所收复占据的郡已经多达六十个,三百多个县。而且随着朝廷陆续收复更多的土地,那么郡县数量还会激增。大业七年之时,朝廷已经有二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中央尚书省要同时管理两百多个郡,根本无法同时高效的管理这么多的郡。所以臣请提议,按先前已经试行的方法,继续推行州、郡、县三级制度。”

魏征反对,上前道:“早在大隋代周的大象二年,天下已经有211州、508郡、1124县。当时许多郡甚至只有一个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朝廷与百姓的负担。后来文皇帝才撤去郡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到了大业三年,先帝又改州县为郡县二级制,目的也是减少庞大的地方官僚体系,减轻百姓负担。如今右仆射又要恢复三级制,这无疑是在倒退。”

高士廉也上前道:“朝廷如今虽然有两百多个郡,但是早在先帝之时,就已经在郡之上增设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监察州。监察州行监察考核之权,官府体制并不大,官员也不多,却能很好的代替朝廷监察地方,还能很好的消除地方庞大的官僚体系,此是利国利民之事,如今我朝也吸须如此照做即可,无须恢复州制。”

对于这个监察州,陈克复并不怎么看好。事实上,监察州不是如郡县一般的行政单位,而只是一个中央派出的监察单位。地方上的二百多个郡,依然得由朝廷的尚书省直管。尚书省不但要处理全国政务,还要管理着这两百多个郡,以此时尚不发达的通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实行三级制,由中央管理到州,州管理郡,这无疑能让中央朝廷的反应更迅速。甚至地方上的政务处理起来也更快,如地方上发什么什么灾情动乱,也能更及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