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76 字 3个月前

宋朝皇帝出行最别致的一个交通工具就是辂,这个字和“路”同音,所以有时也写做“路”。在周朝,就有王之五路的说法,“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辂、五曰木路”,在周朝之后的秦汉、魏晋、隋唐,辂就逐渐成为了皇帝出行的主要工具。以此为中心也衍生出了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和大辂,据记载宋朝皇帝出行就时常乘坐玉辂,“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 郊则乘之”。

到了南宋,在宋金议和的时候,金人就曾提议用玉辂载议和书,秦桧一口回绝了金人的要求,秦桧这样说:“使人谕以玉辂非祀天不用,且非可载书”。所以到了这里,玉辂不仅是宋朝皇帝的专属座驾,还只能在祭祀大礼的时候使用。

宋朝明确规定了金辂的样式:“朱质,饰以金涂银;左右建太常、大旗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旗九斿,如《周官金辂建大旗之制;驾马以騧,饰樊缨五采九就”在史籍中同样有许多宋朝皇帝乘坐金辂的记载,比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时,“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

除了金辂、玉辂之外,象辂、革辂、木辂也时常出现在皇帝的屁股下面,毕竟每个皇帝小金库里的钱有多有少。有的皇帝例如宋徽宗,腰包不是很鼓,就常坐革辂、木辂,也可能是因为宋徽宗走得路比较多,金辂太笨重。

除了辂之外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二大类交通工具就是“辇”,这个辇并不像前面那个辂那么少见,而这个辇的历史却同样悠久。相传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辇这个东西了,说夏桀“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在这个时期辇是一种利用人力拉着走的车子,是有轮子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熟悉的黄包车,也没有窗户啥的。到了秦朝,皇上坐这东西就有点不舒服了,毕竟路不平,索性去掉轮子,用人挽拉而行,一下子舒服了许多。

皇帝乘坐的辇,我们只介绍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唐朝发明的芳亭辇。这种辇到了宋朝被列为皇帝专用辇,“红罗绣鹅帘,内设御座等褥,长竿四,饰以金涂铜螭首”,极为奢华。除此之外还有逍遥辇、太平辇、凤辇等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用途。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三种交通工具——舆,舆有一个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小巧,有一种小舆小巧的可以在宫殿间穿行,极为方便。同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也有銮舆、金舆,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的诗中就有:“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作为国家最高身份象征的皇帝,出行自然要与众不同,得体现出统治者的尊严与气势。在不同朝代中,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各个皇帝出行时的形式也不一样,而这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大不同。

不管是出行时候的随从,还有出行之前的准备工作都非常杂乱。这一点在南宋高宗还未确定国都时特别明显。

宋朝皇帝的出行要严格遵守礼制,所以需要准备的东西就特别多。东西一多,花费自然也就上去了,再加上出行时各种赏赐下去的金钱,宋朝皇帝出行一趟的开销也是一笔巨款。

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注视着,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所以,皇帝的出行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目的。

众所周知,宋代的军事实力绝对不算强大,这跟当时的国情还有统治者对军事的不重视有很大的关系。皇帝亲自出行参阅军队的目的便是向外展示国家军队的实力,俗称“亮肌肉”,和我们现在的阅兵有很多相似之处。

北宋刚建立时,还有许多地方未完全统一,此时便最需要展示军事实力。所以,开国初期,太祖和太宗出行参阅军队就非常频繁。

但到了后期,与辽签订和约进入假和平时期的统治者就不再热衷于参阅军队,并对军队的建设起到了不小的负面作用。

外出狩猎一直都是古代帝王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一开始,狩猎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后来则逐渐演化成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于是,这也就成为了帝王出行的项目之一。

在宋朝初期,狩猎活动非常兴盛,但到了真宗时期便开始减少,直到慢慢消失。消失的原因除了有统治者对狩猎活动态度的转变外,还与朝臣们请求“罢猎”有关。

朝臣们之所以会请求“罢猎”,是因为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因为狩猎活动间接导致国家衰弱的例子,他们不希望重蹈覆辙。

皇帝出行参加南郊大礼是古代的一个传统,主要是指皇帝每隔三年的圆丘祭天大礼,时间一般都定在十一月的冬至那天。这种类型的出行不似前两种那样可随统治者的态度、喜好改变,而是作为一种????????????????定例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