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76 字 3个月前

宋朝时期皇帝亲自巡视地方的次数和规模都远远不及前朝,而且巡视的目的也不一样。前朝绝大多数巡视都是做一些轻松娱乐的事情,比如去寺庙里焚香、去园林中游玩、宴会。而宋朝时期的巡视更多的是去平叛、御驾亲征,鼓舞军队士气。

仪卫制度。仪卫主要是指在皇帝出行时负责保护和仪仗职责的人,除了要保护皇帝的安全,还要凸显出皇帝的威严。

宋朝初期的仪卫制度延续前朝,在出行时候仪仗队伍人数繁多,不仅要耗费不少钱财,还会造成交通拥堵,更不利于保护皇帝。

后来,朝臣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为皇帝出行不同的场合定下不同的仪卫制度。宋朝时期的仪卫制度是一个逐渐改良的过程。

扈从制度。扈从与仪仗们不同,他们是陪同皇帝一同出行的人。扈从除了有勇猛的卫士外,还有各种文武百官。能跟随皇帝一同出行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皇帝身边比较信任的人。

所以经常会有官员在皇帝出行时争抢一个随行的位置,说不定表现好就被皇上看重了,从此一步登天。就算没有被看重,依照惯例,皇帝也会宴请随行的朝臣,并赏赐衣物、马匹之类的。

关于宋代皇帝出行活动的花费,种类是非常之多,但大多还是可以归纳为对随行人员的赏赐以及出行时候所使用的物品的修缮花费。

参阅军队时,皇帝会给予随行人员和参阅军士们金钱赏赐,在出行狩猎时对随行人员的赏赐就比较少,反而对途中遇到的生活艰苦的百姓会给予金钱赏赐。

除了直接赏赐金钱外,衣物和金器、玉器也是较多赏赐的物品。

在宋朝皇帝出行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便是侵占民田。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得知这种事情的发生,皇帝一般会直接花钱购买这块被侵占的民田,或者减免当地的赋税。前者是最为简单也是有效的方法,因为购买民田的钱是直接交给百姓的,但减免当地赋税的政策则需要经过层层手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当地。

后来,宋朝的皇帝便下令,出行时禁止侵占民田,这才得以减少出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宋代皇帝在出行方面还是很讲究的,从出行的目的到出行乘坐的工具,再到随行人员的安排,无一不有对应的制度。

而出行的花费有一个方面是比较固定的,那就是修缮出行使用的一切物品。像赏赐之类的花费,最主要还是看皇帝的心思了,赏多赏少都看他的心情。

总体而言,宋朝时期皇帝的出行花费是巨大的,而且里面的支出种类花样及其繁多,但至少没全部花在钟鸣鼎食上。

回到当下,到达城门下的考生们越来越多,不过,比起省试放榜的时候还是要少上许多的,毕竟基数在这里。到场的众人,都希望自己的殿试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但是谁又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和信心,那是因为,这次的殿试采用了一个全新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其实他们回答问题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到底发挥的如何。而且,皇上在他们作答之后的态度也是几乎一样,这也是赵祯一开始就定下的规距。所以,没有办法从皇上的神情当中看出自己回答的好坏。

不过,放榜时候还是一样的, 不会公布成绩,只会公布名次。也就是说,打击都会觉得,那获得前三甲的考生,应该就是在这次殿试考试中发挥最好的三个人了吧。

陆垚、苏轼、苏辙、曾巩四人找了一个相对来说人比较少的角落站定,等待着城墙上出现皇帝赵祯的身影。

随后,这一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