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二十五章 勇气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99 字 3个月前

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习武受益之风盛行,他们是在社会动荡和战乱情况下不得已形成的。而有些地方武术团体如河北一带的棍子社,就是反抗压迫的农民自发集结而团结在一起的。

在结社和山寨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宋代政府打压下,宋代中后期逐渐产生的举兵起义的行为。宋代农民起义共发生几百次,起义人数逐渐增多,队伍的兵器装备水平、个人武术水平不断提升,也促进了宋代民间武术的发展。

比如江南李顺、王小波起义军有两万余人,大多数成员受过水上武术的专门训练。宋代民间武术结社以保家抗敌为任务,以刀枪剑戟、弓弩等武术为主,以农民军为主要成员不断蔓延发展。

宋代根据各地的不????????????????同习俗和组织目的,建设的不同可以分为军事性民间组织、宗教性武术组织、地方自保武术组织和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

军事性民间武术组织主要是指在古代社会,民间为了防御少数民族入侵和反抗金军和蒙古自发组织的武术社组织。这些组织会的习武内容包括射箭、技击,搏杀等军事技能和弓弩、刀枪等主要冷兵器装备,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尚武的民间风俗,在宋代黄河以北的地方,一些退役军人和农民中存在一批放弃农业、专门习武的人。

他们专门练习击剑之术,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再加上宋朝建国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频繁的战争使人民财产和生命蒙受巨大威胁,边境或战乱地区的人民纷纷结社自保,教习武术,御敌备战,反抗压迫。

南宋期间出现了大量抗击金军和蒙古军的军事性武术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政府明令禁止民间习武,转而支持民间结社习武组织扩大,利用其镇压农民起义和对抗外来侵略。比如在北宋末期,户部尚书张悫建议在全国发展忠义巡社。

民间宗教性武术组织主要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结成的社会组织,如明教、白莲教、弥勒教。这些组织的宗教领袖目的并不单纯,他们希望通过宗教群体的力量来进行某种政治活动。

这种宗教性武术组织在虽然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北宋方腊起义和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都和宗教密切相关。

宋代宗教性武术组织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信仰佛禅的思想密切相关。由于古代社会的人民愚昧无知,在这种信仰神佛、祈祷超度的形式下,民间出现很多宗教的理念和信仰为宗教性武术组织的产生提供了非常深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深入,宋代人的信仰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日益世俗化、平民化的佛教和道教能保持巨大影响,其他宗教信仰大为流行。

基于这种情况,宋朝的朝廷政府大力扶植和利用佛道两教,促使其在宋代进一步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更能让平民百姓所接受。

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鬼神崇拜与这些新兴的宗教相结合,形成了许多宗教教派。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秘密结成社会组织,表面上修行佛道,暗地里进行相应的武术训练。

地方自保武术组织主要是指当地的豪门大户、地主土豪为中心,以土地自保为主要目的的乡社武装组织,主要的任务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同时防止盗贼维护社会治安,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湖南乡社。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影响下,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较强,容易以血缘宗族关系凝聚向心力,所以以宗族或乡党为中心自发集结的大量地方组织,他们以保卫乡里为目标,有较强的战斗力。

加上两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发生揭竿而起的事情,地方社会受到了外来军事力量的侵扰,原来正常的生产秩序都被打乱,民众被迫组织武装反抗压迫。

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娱乐性的武术组织。两宋社会虽然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基础,但宋朝总任者改变了以往历朝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开创了商农并重的经济政策。

同时采取了一些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改变了城市封闭的坊市制度,市井贸易纷纷兴起,商品经济活跃,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的贸易流通丰富,夜市兴盛,市民阶层壮大,瓦肆勾栏兴起。

文化娱乐性的武术组织主要出现在两宋时期的商业大都市,比如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南宋的都城临安。

这些城市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力量雄厚,市民文化蓬勃兴起,娱乐化的习武卖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同时与也出现了以文化娱乐为目的的武术组织,比如角斗社、相扑社等。

两宋时期的商业经济活跃,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当时的民间武术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系更加趋向独立和自主。

再加上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社会化进程,民间练武活动开始脱离军事武术,不再将武艺看成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