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第九十七章

昨曰他们回京已经是腊月初七了,今日是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要喝腊八粥,昨日李瑾婉就让吴氏泡好了豆子莲子百合等等,十几种材料,今晚熬了一大锅的腊八粥,家中每人都能喝一碗暖乎乎的腊八粥。李问是最后一个起床的,看到面前的粥,他才想起今日是腊八节了。

“哥,你尝尝这粥的味道好不好。”李瑾婉坐在她哥对面的位置,告诉她哥这粥里都放了些什么东西进去。

李问舀了一勺,黏稠的粥很香,里面的材料丰富,吃一口都觉得口齿留香,他点了点头,说道,"很好吃。,,

今曰腊八节,书院放一天的假,李浩鹏在家中不用到书院去读书。

见到两个小孩在玩,李问说道,“小宝,你有时间就教教阳阳读书,若不然等阳阳去了书院跟不上进度,到时候先生问话答不上来,先生可是会拿板子抽阳阳手掌心的哦。”

这话不是吓晚小孩,而是真的有这个可能。

“……”李浩鹏,他一把拉住了白景阳的手,说道,“阳阳,走,我带你去书房,我教你读书,不让先生打你板子。”

“哦。”白景阳任由小哥哥拉着他的手,跟着小哥哥一起走了。

看到两个小子出去的背影,李问嘿嘿的笑了,心情不错的吃着碗里的粥。

李瑾婉翻了一个白眼,没说话,她哥实在是太坏了!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赠会员,领福利:)

第九十五章,更新

昨儿夜里落了半宿的小雪,地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积雪。

京都还是一如既往的繁华热闹,道路两侧的商铺栉比鳞次,街上摆着各色的小摊子,卖东西的小贩在吆喝,路上行人往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辆马车从路上走过,赶车的车夫小心的驱赶着马,注意着不要让马撞到了人0

坐在马车里面的人听着外面热闹的声音,忍不住的伸手撩起窗帘,往外面看了一眼,看到外面的行人和车马,白羽心想原来这就是京城啊,这就是他对京城的第一印象。

“你们是第一次到京城来吧,是不是觉得京城很热闹,有很多的人?”李问看到白羽撩起车帘往外面看,他笑着说道,“我还记得我第一天进城,抬头望向这京城的城墙,当时就在想,京城的城墙都比别处的要高。”

这就是天子脚下,比别的地方的人都要繁华,许许多多的商人往京都而来,又从这个地方往四面八方而去。但是要想在这皇城中站稳脚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满怀希望到这个地方来,最后是一身落魄的从这个地方离去,少数的人能在这个皇城中混出名堂来。

从目前来说,他算是这许多人里面比较幸运的一个,他一到这京城就得到了天子的青睐,考上了状元,被赏赐了一座六元府。而他的老师曾教过太子,他和太子有一层潜在的关系在这里,尽管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和太子細关系,太子以然是对他有特别的照顾。

而在上京城的路上,他遇到了赵向毅,两个人从相遇到相识,最后确定了彼此心中对对方的心意,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尽管这一段关系还不能被外人所知,但是他们在一起,是他们的事,与外人无关,只要他们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就好。

李问不知道自己往后会如何,会是当到一品大员,还是有朝一日一不小心就惹得天子震怒,丟了官职,灰溜溜的滚出京城去。但是无论往后如何,他都觉得自己这一趟到京城是值得的,他去尝试了从前所没尝试过的事情,遇到了一生想要在一起的人,大概后者才是他这一趟到来京城最大的收获。

“的确是。”白羽点了点头,昨曰进城,他抬眼望了一眼城墙,京都的城墙是他所见过的最高的。

两个小的肌在窗口往外面看,冷风从拉开的窗口吹进来。

李问说道,“李浩鹏,把窗帘放下来,带着弟弟坐好了。”正好今日书院休沐,放一天假,家中小儿不用到书院去读书,干脆他就带两个小子一块出门,出来外面看看。

正好他今日出门也有事,顺便出来办了。

“哦。”听到他哥哥喊他,李浩鹏莱乖的把帘子放下来,屁股坐的端正。

看到两个小儿并排坐在一起,摸样乖巧,李问忍不住的就笑了。

见到他哥笑,李浩鹏也跟着一脸傻笑,对着他哥一脸讨好,问道,“哥,我们这是去哪?

“不是说要送阳阳去读书吗?咱们先到高先生那儿去,带阳阳去见高先生,得了先生的同意后,以后就能让阳阳和你一块去读书了。”李问今日随口考问了小儿几句,这孩子都能答上来,学过的书朗朗背出,这个孩子的确是个聪明的,起码脑子比他家这个还要好,日后用心培养,没准还能能成才。

白羽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昨日李六元才说这事,今日就带阳阳去见先生了。

“好耶,以后我就可以和阳阳一起去读书了。”李浩鹏高兴的就差没跳起来,拉着阳阳的手兴奋的说两人以后可以一起去读书的事。白景阳知道自己可以和小哥哥去书院读书,心里也挺高兴的。

见到这小子乐的找不着北了,李问哼了一声,说道,“正好我也有一点时间没见过高先生了,顺便问问高先生你在书院里的表现如何。”

“……”李浩鹏脸上的顿时没了,老实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抬眼小心翼翼的看着他哥。

马车穿过行人往来的街道,没一会就到了高先生住的小院。

“叩叩——”

从马车上下来,李问让人去敲了门,身边带着两个小儿,白羽跟在后头。

院子的门从里头打开,李问表明了他的身份和来意,开门的老奴请了他们进去里头。高先生就在家中,见到李六元亲自登门,高先生忙的上前来要行礼,李问忙的上前一步,扶住了先

生的手,道,“先生不必多礼,今日我是以家中小儿兄长的身份来的,这儿并无什么李大人。

,,

“学生见过先生。”见到先生,李浩鹏恭敬的行礼一个学子礼。

“好好。”高先生忙的请人坐,让仆人去上茶来,“李大人请坐。”

李问在高先生对面的位置坐了下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到高先生这里来,之前他还见过高先生两回,主要还是关心家中小儿在书院里读书的表现如何。高先生知道李浩鹏的身份,平素里也会注意到这个学生,这学生虽无李六元的聪颖,但胜在勤勉好学,肯踏踏实实读书,这一点倒是可责。

被点名的李浩鹏低着头站在他哥的身边,用眼角小心的親了他哥和先生一眼。

“他在书院里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先生不用看在我的面子上,需管教的地方,还请先生多加管教。”李问对自家小子多少都有点了解,就不知道在外面是不是也如在他面前这么老实了。

李问这话意思是,我家小儿需要打骂你就尽管打骂,不必看在我的面子上不敢下手。

“……”李浩鹏,这个真的是亲哥吗?

“今日我到先生这儿来,还有一件事。”聊了两句他家小子,李问把话题转到了他们今日来的正事上来,他让白景阳上前来,与高先生谈及想送这个孩子到书院读书的事。

这孩子模样看起来是个机灵的,高先生随口考问了两句,还让小儿背一段书,小儿都能一一的背诵出来。原本书院这个时候是不接受新生入学了,不过看在李六元亲自找来的诚意上,高先生还是勉为其难的同意了,点头应下了此事,道,“可。”

谈妥了送小孩到书院读书的事后,他们就从高先生的小院离去了。

马车往书店过去,张掌柜见到东家过来,忙的笑着把人往里面领,他昨日听闻先生回京,没想到今日人就到店里来了,“许久不见东家,东家是昨日才回京是吧。”

“嗯,对,昨日刚回来。刚好今日有点空闲,带两个小的到书店来买书籍笔墨,顺便到店里来看看。”李问让两个小子到店里去挑选书籍笔墨,李浩鹏高兴的拉着白景阳走了。

张掌柜派了一个伙计跟着伺候,“两个小公子需要什么,尽管给拿好的。”

你在外头看着点他们两个。

“好的主子。”

李问留了李童在外面看着两个小的,带着白羽跟着张掌柜往里面的茶室进去。他一坐下来,就有人奉上了热茶,李问介绍了他们两个人认识,说到白羽的身份,他只说这是他带在身边学习的人,带他过来熟悉熟悉情况,并未表明日后把他手上的生意都转给白羽去管理的事。

见到人站在他的面前,李问说道,“张掌柜你坐吧,不必站着。”

“是,是。”张掌柜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看向掌柜身边跟着的人,眼里带着一点探究,很快的就收回了视线。不过既然是掌柜带在身边的人,这人的身份必然是有点不同的,张掌柜的心里不由的对对方多了三分的尊敬。

“我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店里的生意如何?《画三国》第二部刊印出来了吗,还有之前我让你让人刊印的那本文集,是否都刊印出来了。”这些都是他离京之前让店里刊印的书籍,他走之前都还没有刊印出来,李问喝了一口茶,问起了这些事来。

“回东家,两本书都已经刊印出来了。小的按照东家的吩咐,把文集的手稿和刊印出来的书箱以及稿酬,一并送去了曹翰林的家中。”张掌柜让人去拿刊印出来的两本书过来给东家过目,一并把账本送了过来。

“那就好。”手稿和稿酬的事是他吩咐下去的,见张掌柜都处理好了,李问点了点头,心想等回头要有时间,还要到曹老翰林那里去一趟。他接过账本翻看了一眼,就把账本给了白羽,白羽接了过去,认真的翻看了起来。

一说到店里的生意,张掌柜脸上就是掩不住的笑意,“如今不止这两部书好卖,咱们店里其余的书也能卖出不少。还有咱们店里每曰印刷印刷的报纸,都是在当天就能卖完了。前面印的少还不够卖,后面每日又多印了五百张。”

“哦,是吗?”李问也没想到报纸会卖的这么好,这倒是一个好事,这说明有很多的人看报纸和关心国家大事。

张掌柜让人去把往期的报纸拿过来,每一期出的报纸都会留两份底,一份是给他们东家备着的,“东家,这是往期出的报纸,全部都在这里。”

“嗯,这些我拿回去看。”两个多月的报纸还真不少,李问打算带回去好好看一看,在外他看不到京城的报纸,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城里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

“账本我这里也一并带走了。”李问说道。

张掌柜忙的说好。

“你们在这里看看书,我出去一会就回来。”让两个小的在书店里面看书,李问还带着白羽跟着张掌柜去了后边的报社一趟。李浩鹏不知道他哥哥要去哪里,不过既然他哥哥说让他们在这里等,他就在这里等着吧,他正在给白景阳介绍《画三国》这本书,两个小的凑在一起叽里呱啦的说着话。

报社就在书店后边,他们往后边过来。

在屋子里面的书生们显然没想到李六元会过来,一个个都激动的差点说不出话来了。

“我过来是看看大家在这里如何,是不是还习惯?”李问笑着问道。

看的出来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报社里的成员们都熟悉了这里面的工作和流程,一个个满怀激情的在这里写稿子,把京城里面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下来。

“习惯,都习惯。”起起伏伏的声音应道。

见到两个生面孔,张掌柜在他耳边提了一句,李问才知道这两个人是曹老翰林那里介绍进来的。能让曹振清介绍来的,必然是不错的,这一点他还是认同曹老翰林看人的目光。

报社里面除了这个正堂拿来当办公的地方,旁边几个房间都是能住人的,这些书生们吃住都是在这里。

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像李六元那样,能够一举登科,金榜题名,还有许多书生考了一届又一届,都未能考中进士。一些人身上带着的盘缠早已经用尽,又未能中进j无颜回去见家中爹娘,心中略有不敢,想要留在了这京城之中寻找出路,这些人大多数的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

读书之人多少都带着一点愤世嫉俗的脾气,在这个地方能让他们奋笔直书,还有吃有住,末了每个月还有工钱拿。在干了两个月之后,这些书生们都意识到了这一份工的好处了,他们就是每日只要负责写文章就好,做的还是他们自己喜欢的活,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在这京城会没因为没银两没饭吃,在外面的日子绝对没有比在这里好。

特别是他们走在外面,见到外边的人拿着他们出的报纸在看,那种心理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不过他们签了保密的协议,不能除去外面乱说报社的事,因而他们只能憋在心里,不敢出去与外头的书生们乱说。

在报社这里问了几句报社的情况,说了几句鼓励大家的话,李问就带着人离去了。

站在后边的书生们看着离去的李六元,眼中都有着羡慕,有人叹了一声,道,他们何曰才能像李六元这般,高中进士,金榜题名?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赠会员,领福利:)

第九十六章,连升两级

在家中休息两日之后,就恢复了苦逼的上朝曰子。

凌晨两三点就得从被窝里面爬起来了,李问这会的这个心情啊,真的就想立马辞官不干了!从此睡觉睡到自然醒,每日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非常骨感.

他还是得乖乖的从床上爬起来,洗漱完毕后就要出门了。

屋子里面烧了壁炉不觉得冷,一打开屋子的门出来,冷风一吹,整个人打了一个哆嗦,瞌睡都驱散了不少。凌展这会的气温很低,外边还在下着雪,然而这会儿李问却无心欣赏,叹了-声,说道,“咱们走吧。”

“唉,少爷。”

李童一手提着灯笼,一手还给主子打着伞,跟在主子的身边。

“你拿不稳,伞给我来拿吧。”这外头的风大,一只手拿不稳伞,李问接过了小童手中的伞,放低一点,挡住前面吹来的风和雪。主仆二人缩着脖子往前面走,雪太的不大,地上的积雪并没有太厚,一个落下一个脚印,一排脚印一路延申,往宫门而去。

住在这条街上的都是朝中大臣,一早这街上有不少的小轿子往宫门而去,都是早上去上朝的官员。

“少爷诶,要不你明儿也坐轿子去上朝吧。”李童看着轿夫抬着轿子从他们身边而过,对他主子说道。

“噗——”

李问扑時一声就笑了,“你少爷我还没老到那种地步,年纪轻轻就要人抬着走了。你也不看看坐在那轿子里面的人年纪多大了?”朝中过半的官员都是可以当他爷爷的年纪的人了,让这些一把年纪的老头们走路去上朝,那不是要了这些老头们的命了?

这说的也是,李童一脸纠结,但是走路过去真的好冷啊,这风又大。

“骚年,咱们这就当是锻炼锻炼身体吧,争取活到一百岁还都健步如飞,不用人抬着走。”李问想起现代还有人大冬天的跑去冬泳,他这走几步路都走不了了,那还得了。

李童认真的点头,觉得他们少爷说的有道理,如果不这么冷就更好了。

等到了宫门这里,李问就让小童回去了,他往宫门过去,找了地方贴着墙根站着。

早上出门李问就想外头肯定会很冷,他里三层外三层的套了好几层衣服,光是裤子他就足足套了三条,中间还穿了一条羽线裤,身上同样的也穿了好一件衣服,中间羽城梅衣都裹上了,身上的衣服是裹到穿不进去,这会儿站到这里他还觉得冷的不行。

上次他来上朝还是秋天,那会儿再冷也有个限度,这一转眼就是寒冬腊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这一早上还是一天里温度最低的时候,这冷的程度可想而知了。李问瞥了一眼旁边抖得跟蒙古症似的官员,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抖,不能抖,要一抖肯定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节奏

再一看,旁边一群官员都抖得抖跟发瘍鸡似的了!

麻蛋,这病会传染!李问在心里吐槽道。

“咚——咚——咚——”

在李问以为自己都快要被这冷风吹成傻子的时候,楼上的钟声终于响了,对他来说仿佛就

是一道救赎的曙光。

午门楼上的钟声敲响,宫门开启,百官排着队依次进宫。

穿过重重宫墙,在广场上整队,经过礼官一个个登记名册后,方能步入殿内。

皇帝驾临,百官叩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一”

“众爱卿平身。”

昭宗帝坐在龙椅上,下面站着的是他的臣子们,视线往后,注意到站在队伍后边的年轻官员,皇帝的眼里闪过一道满意的光芒。站在皇帝身边的太监喊道,“有事启奏——”

“皇上,臣有本要奏。”下面的官员站了出来,道。

李问并没有注意到皇帝看了他一眼,这会儿他心里正在疯狂的吐槽,他还以为进来大殿内就暖和了,然并卵!他站的是在队伍的后边,正是靠近大门的地方,寒风从大门吹进来,第一个吹的就是他,所以站在这里并没有比站在宫门外等待好到哪里去!

一想到往后上朝他都要站在这里吹冷风,他的心里两道清泪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