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二章,一半一半

他从谢云飞那里知道关于这个男人的一些事,知道他受的委屈。

谁说中元节这一日出生的人命就不好了?外面的那些关于这个男人的谣言都纯属无稽之谈,指不定是什么有心之人传出去的话,目的是针对这个男人,不想让他好过罢了。

就是因为知道这人从前都不过生辰,所以李问才如此郑重的帮他过个生辰,曰后只要有他在,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给这个男人过生辰。

“赵大人,因为这里有你,才让我觉得这一趟人间来得,很值得。”李问的眼里带着熠熠光辉,目光专注的看着面前的男人,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对彼此来说,唯一的那个人,重要的那个人。

赵大人,突然觉得……过生辰其实也不错?那些无关闲人要来,就来吧……

因为这里有你,才让我觉得这一趟人间来得值得,听到少年的话,赵向毅的喉咙滚了滚,他又何尝不是如此?

‘‘嗯〇,,

见到这个男人的毛被他捋顺了,李问把话题转回到他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来,“好了,咱们来说说刚才没说完的事情。”

按他的意思,就是他们先各自的处理各自家里的人,先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凡事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可以先透露一点信息给家里那边的人知晓,先有这么一个过程,后面的处理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龙阳之好”“断袖之癖”古就有之,早有魏王与龙阳君,再有大成的开国皇帝,武帝还曾封过一名男子为贵君。在一些村子里面还有男子和男子结成契兄契弟,两个男子在一起,除了没有后代之外,过的日子与正常的夫妻并无什么区别。

京城这里除了青楼妓馆,还开有南风馆,南风馆不用说都知道里面全部是男子的地方。京城的权贵之间还流行有圈养男子这些事情,只是并未摆到明面上来罢了。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代的人对于两个男子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是要比后世的人的态度还要宽容一些,在这个时代里,最起码人们还不会把同性恋看成

是一种病。

所以若是处理得当,两家的家人那边不一定是不赞同他们的事。

只是世人看待男子雌伏于男子身下这件事情,多会瞧不起,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很容易就会让外人看得出来他是下面的那一个。而他如今还在朝为官,若是他与赵向毅的关系让外人知晓,外人看待他的眼光可能不会太好。

大不了到时候学他老师那样,辞了官回去当个教书先生就是了,李问的心里想

如今他与赵向毅两个人都是朝中年轻一辈里的才俊,赵向毅还是太子的伴读,若是他曰太子能够坐上帝位的话,他们两个人都必定能够得到太子的重用。只是他们一文一武,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只是怕太子那里会不会多想罢了。朝中的文官与武将向来都不会走得太近,一来是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二来其实还是怕上面那一位会有所猜忌,所以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界限向来都+分的分明。

其实对李问来说,他不觉得一定要当官才有出路,当初去考科举,为的无非是这个官身,如今他已经得到了。只是如今当官能够为用他所学,去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他就觉得当官还不错而已。除了当官之外,其实还有许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比如当一个成功的商人?他觉得也挺不错的。

不过在这之前,他要规范好商业制度,规划好商业市场,以及提高商人的地位……这些都是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门房进来通报,说外面来了人。

守在门口的李童伸头进去看了一眼,还好他们少爷和赵大人没搂在一起了,他匆匆的走了过去,说道,“少爷,门房来报,说是外头有客人到了。”

“哦,请人进来。”李问坐直了身体,知道是谢云飞他们来了,让人去把他们请进来,同时让人去通知厨房那里可以炒菜了。赵向毅保持着背靠着护栏的姿势不变,等着人来。

“是,奴才这就去。”

没等一会,就听到了脚步声过来,见到谢云飞他们几个人到了。

“哈哈,我就想你们应该差不多该到了。”

李问站了起来,请谢云飞几个坐,让旁边伺候的人上茶,“今日在这里的都是咱们自己人,大家就不必客气了。”

他最烦的就是见面就要行礼的那一套,下官见了上官要行礼,官职低的见了官职高的要行礼。在这里官职最高的是赵向毅,然后就是到他,而且赵向毅还是谢云飞几个的上官。

谢云飞几个到来,见了赵向毅都纷纷的拱手行了一个礼。

“行了,都坐吧。”赵向毅抬了抬手,让大家坐,谢云飞几个才坐了下来。

李问坐会了他刚才的位置上去,现在大家都来了,他不好再与赵向毅挤在一起。这一群人里面谢云飞是知道他和赵向毅的关系的,至于其他人知不知道,李问暂时还不清楚,不过该注意的他们还是要注意。

谢云飞一屁股就坐到了李问的身边去,笑呵呵的和李问打招呼,继续上一次谈论的镜子的制作的问题。

赵向毅,“……”恨不得把这狗头军师丢出去!

注意到男人的视线落到他的身上,李问放在桌子底下的手伸了过去,握住了男人放在膝盖上的手。

这么一个小动作,李问就发现男人浑身的毛瞬间都顺下来了。

如果非要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这个男人的话,感觉有点像是……一只孤傲的白狼?外表看起来冷酷,实则在伴侣的面前,乖顺的像只家养的兔子?

浑然不知自己被比喻成兔子的赵大人,握着少年软软的手都舍不得放开。

他们这边在喝茶说话,厨房那里正在炒菜,没一会菜就开始上桌了,李问让人把菜端到凉亭那边的桌子去,让大家挪步到凉亭那边去。

桌子上摆了满满一桌的菜,有酒有肉,大家纷纷的坐了下来。

地窖里存了不少的酒,都是用大坛装的,还未分小坛,李问让人直接去抬了一大坛上来,满满的一坛子酒,“老规矩啊,酒肉管够,喝醉了我这里有房间有床铺,大家只管放心大胆的喝!”

“哈哈……就喜欢李六元的爽快!”

“我们就不客气了啊。”

这群汉子一个个都是酒坛子,平日里没别的爱好,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好好酒好肉。

大家都用大碗喝酒,李问用的也是大碗,反正这里是他家,喝醉了也不怕。

今曰是赵向毅的生辰,大家都给赵向毅敬酒,这些大兵们一个个肚子都没什么墨水,不会说什么好话,端起大碗酒就是干。

“这一碗,我先干为敬!”

“老大,敬你!”

张鸣宇砸吧了两下嘴巴,“还是李六元这的酒喝得爽啊,外面买的酒都不知道是不是注了水啊,喝进去都没个啥味道。”还真的就是了,外面的酒喝起来跟水一样,没个味道,不像是李六元这的酒,又香又辣,起码要像这样的才是酒嘛!

“是啊,还是李六元这的酒香啊。”其他的几个都纷纷的附和。

“喜欢就多喝一点啊,这里有一大坛,足足五+斤,不够我再让人去搬。”李问指着旁边那个大坛子酒说道。酿酒就是有点废粮食,酿点来自己喝还是可以的,朝廷禁止私人酿酒去出售,不过他们这自个喝都不够,哪里还又得卖了。

“呵呵……够了够了。”

他们这里一人都能分得好几公斤了!

李问知道这群人虽说是赵向毅的部下,但是都是和赵向毅一起在边关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在这里的都是自己人,没有外人,所以大家怎么自在怎么来,也不用他怎么招呼。

桌上好酒好肉管好,不够再让厨房去整。

这是在别人府上,喝醉了不好看,这些汉子们不是不懂规矩,该讲规矩的时候还是要讲规矩,所以一个个虽然都很軎欢喝酒,但是后面都没有人喝醉。夕阳日落,在太阳下山之前,他们就告别了主人家,一个个翻身上马,一行人骑着马离去了

“我先回去了。”

“行。,’

赵向毅带着人步行回去将军府。

外面的天渐渐的黑了,喝了一点酒有点上头,李问洗过澡,身上只批了一件单薄的亵衣,下身的裤子都没穿,就歪在窗边的贵妃椅,两条光溜溜的大长腿露出来在外面。

回了一趟将军府过来的赵大人,一进门准确的找到了少年的位置,就见到这么一副醉卧美人图。

“来啦?”有人坐在他的身边,李问睁开了闭着的眼睛,刚才他并没有睡着,见到身边的男人,他的脸上露出了笑。赵向毅“嗯”了一声,喉咙不自觉的滚了滚,抬手去摸少年的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喝了酒,少年的脸有点发热,问道,“在等我呢?”

“是啊,不然你以为我在等谁?”李问笑问。

“除了我,你还想等谁?”不知道是不是喝了酒,今夜的少年笑起来格外的……诱人?赵向毅低头,额头贴着少年的额头,在少年的鼻尖上落下一个亲吻,慢慢的移到少年的唇上。

男人的声音声音带着低低的沙哑喝压抑,问道,“宝贝儿,我可以收我的生辰……礼物了吗,嗯?’’

“你不是正在拆……‘礼物’了吗?”少年的眼里带着笑,张嘴咬了咬男人的

唇瓣。

两个人靠得很近,气息交融在一起。

后面是赵大人拆礼物的时间了……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么么哒!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在连城读书上给我留言:)

第二百〇五章,二更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过了处暑,各地的气温明显的在下降了,夏季的尾巴在逐渐的离去,昼夜温差大,中午时最热,早晚的天气凉爽,意味着在慢慢的进入一年四季之一的秋季了。

南方大部分地方的作物即将成,农谚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糜仓”,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整理粮仓准备收割粮食了。但是由于南北的气候原因,北地作物成熟要稍晚一些,但是大多是在七八月的这个时间收成。今年各地都还算是风调雨顺,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难,地里的粮食长势良好,在这个时候要防虫害,只要在作物收成之前不要遇上大风雨大等这些恶劣的自然灾害天气,今年各地的粮食收成都应该不成问题。

远在南阳的一个庄子上,地里种了大片的棉花,棉花吐了絮,快到可以摘棉的时候了。地里的谷子被果实坠弯了腰,金灿灿的一片,地里是一个个弯着腰在忙碌的身影,早种的谷子都已经成熟,可以趁着这个时候收割了。

庄子上原本的一间纺织坊扩大到了三间作坊,坊里的织娘就有上百,上千的人在这里干活。如今南阳产出的青布销往整个大成,因价格低廉、质量好而广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欢。

前两年大批的流民到往南阳,庄子上收入了不少的流民,如今都安排在庄子上做事。对于这些流民们来说,只要能有一口饭吃,饿不死,什么活他们都愿意干,更别提庄子的主人心好,不仅是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住,还可以到坊里去干活,每月有工钱不说,做的好的还有额外的奖赏,这些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因此整个庄子上,都没有几个偷懒的人,大家都是拼了劲儿的做事,庄子上的各项产出自然是越来越好。

庄子上的老农们都记得以前那一位骑着小毛驴来庄子上的小公子,小公子的手下带出了一批懂得农事的人。如今小公子去往京城当官,但是小公子带出的那些老农们都还在这里,有这些有经验的老农的指导,庄子上的土地产出一年比一年好。

尽管小公子去京城了,庄子上的老农们还记得小公子,不时的有人会提起,如今再提起,喊的就是“李大人”了。

“老爷,京城来信了。”

管家拿着一封京城送来的信,匆匆的往内院进去,把信呈到他们家老爷的面前,“是小公子的信。”

以前小公子住在府上,管家奴仆们都把那一位小公子当成小主子看待。自从小公子去往京城当官后,京城都有写信回来。一见到是京城来的信,管家就知道是小公子差人送信来了。

“京城来信了?拿来给我吧。”傅易寒接过了信,一看上面的字迹就知道是自己那小徒弟来的信,一想到那小子才去京城当官就搞出这么多事来,还真的是胆大包天了。

南阳这里也有京城来的报纸,只不过等报纸到了南阳这里已经是+天半个月之后了。傅易寒会看每日从京城来的报纸,丛中获取一些关于朝廷动向和京城的消息。他还知道这份报纸是他那胆大包天的徒弟给整出来的,如今在南阳这里,京都日报也是非常的有名。

师徒二人一直都有频繁的信件往来,基本上每月都回从从京城来的信,信里大多是关于朝政上的一些事情,和小徒弟的一些想法和计划。遇到困惑之事,他那小对徒儿也会在信里向他这个老师请教和询问。短时间内傅易寒是不打算到京城去的,师徒二人就用这样的方式沟通,不乏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乐趣。

展信是小徒儿对他这个老师的问候,下面接着提到了商部以及即将开展的商业大会等等这些事情,信上所写的要比他从外面的报纸上看到的还要详尽。

傅易寒从京城来的报纸上是知道这个事情,知道这是他那小徒儿弄出来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傅易寒和别的名士的观点不一样,他并不认为商业是末流,商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若是朝廷能够引导这一部分人,他认为这是可行之事。所以在建立商部的这件事情上,他是赞同的。

信上还提到皇帝近来的身体衰弱……

看完了信之后,傅易寒把信放到了桌子上,坐在他对面的男人在得到了他的点头之后,拿起了信看了起来。

傅易寒起了身,站到门边看着外面,说道,“皇上那里,怕是时日无多了啊。”这正是他所担心的事情,所以京城那里,皇帝要一倒下来,怕是会乱起来,“还有西边那边的胡人,怕是会趁机起战事。”

草原上的胡人分好几个部落,胡人是游牧民族,大多以部落为群,顺着河流的水域养牛羊放牧,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上的胡人没有建立起国家的原因。但是胡人那里有一个不容小觑的就是,他们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骑术和箭术远胜于大成这边的子民。每次与胡人动起手来,想要打败胡人的兵,大成这边都少不了要损兵折将

这几年各地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朝廷是个什么情况,傅易寒的心里也有数。一旦打仗,受苦的还是百姓,他实在是不愿意看到百姓们流离失所。这个时候要是皇上有什么情况,京城那里必须的是要控制好局面,不要给胡人可乘之机。

心里是百般忧愁和担心,傅易寒让人送上来笔墨纸砚,男人给他研墨。

手上执起笔,略微思索了下,笔尖落到纸上,傅易寒给远在京城的学生回信。待到信写好了之后,他把信给了府上的管家,让管家派人送去京城。

管家接了信,又是匆匆的出去,托熟人把信送往京城去。

家里接到京城来的信,信中说小儿要回来。算着时间,小儿应该差不多是在这几天能回到南阳府,李山谷这个亲爹就按耐不住的带了人,亲自到南阳去接小儿。

到南阳来,李山谷还顺便视察了这边的铺子,这些年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意已经是做到了南阳来,在南阳这里有好几家铺面。因着大儿子的关系,他们的生意一路做下来都很顺利,不过李山谷倒没有以儿子的名意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反而是更加的低调行事。

在南阳等了两天,李山谷才见小儿子。

“阿爹。”李浩鹏见到阿爹,还是没忍住的扑到了阿爹的怀里去,呜呜的说着对阿爹和阿娘的想念。李山谷拍了一把小儿的脑袋,眼眶有些发热,点头说道,“长高了,长大了,好,好……你阿娘和阿奶一直在念着你,知道你回来,他们都很會兴〇,,

“好了,好了。”大手拍了两把小儿的头,浓浓的父爱不言于表。

小孩儿才从阿爹的怀里抬起头来,擦了擦有点泛红的眼睛,李山谷揉了两把小儿的脑袋,脸上露出了笑意。

“大伯。”李瑾婉上前’喊了一声大伯。

“嗯,四丫头一起回来了啊,你阿奶和大娘知道你回来,都念叨着你。”李山谷知道大儿子在京城当官不能回来,和小儿子一起回来的还有小侄女,站在小侄女身边的还有一个青年与一个同他儿子年纪差不多的小子。

白羽主动的上前向大人的父亲问好,李瑾婉坦诚了她与白羽定亲了的事,心里有点志js不安。

李山谷的视线在两人的身上转了一圈,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并没有多说什么,

“你们路上回来也累了,我在客找订了房间,大家先到客栈去梳洗吃点东西。有什么话,咱们稍后再说吧。”

“是,大伯。”

大家上了马车,往订下的客找过去。

到了客栈,大家梳洗换了衣服下楼,吃了些东西后,一行人上到客找楼上的房间。

李山谷坐在他的房间里面见几个小辈,两个小子坐在他的身边,侄女和青年站在他的面前,与他说清楚他们定亲的事,还把儿子亲手写的信交给了他。让小儿子把信念给他听,信中大儿子告诉他,这是他为两人订下的亲事,李山谷因此也没有为难两个小辈的意思,“行吧,等回去了,这件事好好与你阿娘和爹娘们说清楚就是了。”

“谢大伯。”有大伯的话,李瑾婉担着的心才放下了。

在客栈里休息了一个晚上,他们没有在南阳多做停留,第二天一早,一行人就坐上了途径清平镇的大船,往清平镇回去了。大船行了四五日才回到清平镇,从镇上转马车回去村子里。

这些年李山谷一家人一直都是住在李家村,并未搬到镇上去住。

倒是因为李家村的几个大作坊,外地的商人都到清平镇来买货,码头上的船只往来,络绎不绝。如今村子里的货物都是像运到镇上的铺子来,商人到镇上的铺子卖货即可,不用再进入到村子里面去。李家村自从建起了围墙之后,没有村子里的村民带路,外人一律都不得进入李家村。

如今在清平镇下面的几个村子,李家村俨然已经成了最为富裕的一条村庄,外村有闺女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到李家村去,所以如今村中未婚的小子都成了外头

大家争相抢之,炙手可热的女婿。而村子里的姑娘也不愁嫁,只要不是名声不好的,都有大把的人等着求娶。

从镇上进去村子的大道平坦宽敞。

白羽是第一次到他们大人的故乡来,原本他还以为这里只是一条普通的村庄,等到坐上进村的马车,见到外面宽敞的道路,道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回到熟悉的地方,李浩鹏趴在窗口,喋喋不休的给好朋友介绍他们的家乡,两个小孩的脑袋凑在一起,叽里咕噜的,一路上话都没停下来。

马车进到村子,村口守门的汉子见到是他们村长带着小公子回来了,开了村门让马车进去,一行几辆马车往村子里面进去。

现在村子里的人见到马车进来,已经不会有一大堆人跑去围观了。

不过知道是村长带着去京城读书的小公子回来,大家纷纷都在议论此事,自从他们李家村出了一个状元之后,整个村子都变得不一样了,如今他们走出去外面,一说起他们是李家村的人,外村的人都露出一脸羡慕的表情,这让不少的村民的心里都感到得意。

要是什么时候他们家的小子也能考一个状元……别说考个状元回来,就是考个秀才回来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阿娘,阿娘……奶奶……”一下马车都还没站稳,李浩鹏就抬了腿往屋里跑,一边跑一边喊。

人还未进门,声音就先到了,屋里等着的妇人说道,“欸,这是回来了,是小宝回来了啊。”

“快去接接。”老太太一听声音,就知道小孙子回来了。

“是是,阿娘我这就去。”孙怡一出到门口,就见到跑进来的小儿子,一把接住了跑来的小儿子,母子二人抱在一起,两眼泪汪汪。老太太见到小孙子回来,一边抹眼泪一边笑,看得出来一家人因为孩子的回来都很是高兴,“一路平安就好,顺利回来就好……”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么么哒!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在连城读书上给我留言:)

第二百0六章,变化

从七月底起,每日到京城来的商人就开始增多了起来,靠近京畿地区的商人早一步到了京城,距离京城较远的地方的商人还在上京城的路上,路上是代表了各地家族商队的车马队伍,各地的商人正在往京城聚集。

到了京城,这些商人们惊喜的发现京城大变了样。

入城不用交厘金税,车马牲畜按头收清理费,城内道路变得宽敞了,一辆辆车马有序的往前面行进,沿途的小商贩们依然是不少。行人走行人道,车马走车马道,路上还可见在打扫街道的老汉,街道牛马牲畜拉的粪便很快的就会被清理走。听说这些都是李六元李大人搞出来的,顿时整个京城的面貌都变得不一样了。

“嗯,是不错。”这些商人们纷纷点头称赞。

商人们对那一位建立商部,提出免去他们商人许多杂税,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商业的李六元李大人的印象非常的好。若是有机会的话,这些商人们无一例外都想见一见这一位李大人。众人都知道了这一次的商务大会和招商大会都是李大人主办的,这一次这些商人们纷纷的往京城过来,不少人的目的无非就只有两个,一个是想参加大会,二个是想见一见那一位传说中的李大人。

城中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城里各家酒楼客栈铺子的生意都跟着好了起来。

这些商人们的手上大多都不会缺银两,吃住都往好的挑选,城中较好的酒楼客栈里的房间都陆续的被人预定了去,要稍晚到京城来的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的住处了

往年朝廷开恩科的时候,城中的酒楼商铺都能趁机大赚一笔,没想李大人搞两个大会就来了这么多有钱的商人,这些酒楼客栈的掌柜们是笑得合不拢嘴。

各自的商人都在争取时间早到京城来,只是距离京城太远的商人还没这么快到达京城,这时候距离京城近的地方的商人们就占尽了便宜了。

他们早到京城来,就可以多打听多到朝廷的一些消息,还有关于那一位李六元李大人的消息。做生意的人讲究掌握第一手的消息,能够掌握好有用的消息就占据了最大的优势,要是能和那一位李大人攀上点关系,得到一点行商的便利和好处,那就更好不过了。

一时间到京城来的商人们都纷纷的通过各种渠道在打听那一位李大人的消息。在朝中有关系的商人都纷纷的在找熟人,只不过在目前为止,还没有商人能够通过熟人的关系找到李六元李大人那里去。

一家酒楼楼上的厢房里面,一群商人们聚在一起,正在讨论的就是即将召开的商务大会,以为这一次大会的关键人物李大人。知道不止是他们攀不上李大人的关系,别的商人也没能见和那一位李大人攀上关系,就有人说道,“既然如此,咱们也不必着急。”

“从李大人以往的行事作风来看,这一位李大人,是个作风廉洁的,咱们要贸贸然去……反而是适得其反。不如先看看别地的商人如何行事,咱们再商议如何应对。”

听到这话,在座的商人都纷纷的点头说是,“要给李大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反而是不好。”

西区

在拆除的房屋的废物当中,一座大型的综合市场正在建立当中,如今已经能看得见雏形了,两侧的商铺在盖,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一座座的房屋平地而起,这里几乎是每天一个样子。

原先连马路都进不来的小巷子全部都扩建成最少能容纳一辆马车过去,大道是按照两辆马车并行的最低标准扩宽道路,并且两侧还要留出人行道。这就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马路,车道和人行道并向,有足够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