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把他儿子送到私塾去,不出一个月,他夫人就得跟他急眼,所以听说了顾北知在柳府做西席之后,他便登门了,一来想给他儿子找了治的住他的老师,二来想回报顾北知戳穿他三叔的把戏,救了他爷爷一命,三来也是想和柳府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这事儿一举三得,但要想办成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你家这俩孩子读书了吗?”郑兴安起了个话头。

“正式读书还没有,只是在启蒙,先学认字,培养读书的兴趣,然后再开始学四书。”顾北知打算等两个孩子七岁之后再开始教四书五经,这之前先听听故事、背背诗词,有了兴趣,学习才会觉得有动力。

“这样啊,那现在认了多少字了?我看俩孩子都很聪明,早一点开始读书也好。”

顾北知自己也没太记得住到底教了孩子们多少字,只是每天都会教几个字,有时候多两个,有时候少两个,没什么具体的规划。

“我把他俩叫过来问问吧,大约是有一千字了。”顾北知这么说着,叫来两个孩子,问他们现在学会了多少字。

大宝、二宝挺胸抬头,特别骄傲的说,“一共六十首诗,九百零十五个字!”

郑兴安看他俩那骄傲的模样,有心考验他俩,“那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了,说来听听?”

“伯伯是想听简单的,还是难的?是想听春天的、夏天的,还是秋天的、冬天的?”

大宝葡萄一样的眼珠看着郑兴安,手脚规规矩矩的放在一起,手贴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脊背挺直,下巴微微上扬,像是一把小巧却出了鞘的宝剑。

郑兴安摸着下巴,思考之后说,“那不如先来首最简单的?”

小哥俩手放在胸前略微靠下,双手相扣,手臂端直,就像是后世幼稚园小朋友上台表演诗朗诵一样,摇头晃脑的开始背诵。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兄弟俩时而一起背,时而你一句我一句,连续背了五首才停下来,圆溜溜的眼珠看着郑兴安,“郑伯伯,还想听吗?”

郑兴安已经信了他们的话,才五岁多,按照顾北知的说法,仅仅是启蒙而已,就能识得将近一千字,不但说明两个孩子聪慧,也说明了顾北知会教。

又考了考其中一首的诗的含义,都不需要考虑,大宝举了一下手,清清楚楚的回答了,再考一首,这次是二宝举了手之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