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这也是实情,大秦东面和南面临海,倒是安全无虞,然而西北两面,却与羌人,匈奴,月氏等族的领地接壤,而这些民族,在中原统统只有一个名字——胡人。

这样长的国界线,就算是想要防备,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尤其从北地以往,上郡,云中,雁门代郡等地,皆是与匈奴接壤,匈奴人骁勇善战,凶残无比,与大秦的冲突最大。就算是这几个郡,蒙恬一人也防备不来。

就在此时,扶苏出声道,“人力不可及,并不代表就没有办法。父皇尚未一统六国时,我秦国与燕国,赵国都与匈奴接壤,当时亦修筑有拒胡长城,将士们只需立于城墙之上,便可轻松拒敌于外。如今六国一统,拒胡长城却仍在,何不将之修缮加固,连接成为一体,如此,自然不必担心胡人乘隙而入。”

一段话说得众人茅塞顿开。匈奴悍勇,说来也不过是仗着骏马飞驰,步卒难以抵挡罢了,若是有城墙阻隔,只需派人驻守关口,不但节省人力物力,更不必担心胡人找到薄弱之处进攻。

“太子此计大善,只是修筑长城,终究非一时一日之功,况且耗时耗力,事关国家社稷,还要选定可靠之人来负责才是。”又有大臣出言道。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扶苏居然主动请缨,“此事既然是儿臣首倡,就请父皇交予儿臣主理吧!”

秦始皇双眼紧紧盯着自己的长子,像是要看出他心中所想,“扶苏,你可知主理此事意味着什么?你是太子。”

“是。”扶苏沉声道,“正因儿臣乃是大秦太子,就更该负担起这份责任。我大秦与匈奴几乎年年都有战事,每次纵使打赢了,也是损失惨重,儿臣不忍见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愿留在边疆,修筑长城!”

最后几个字铿锵有力,让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扶苏是太子,他本可在咸阳城中享福,而不必亲自来做这些事情,所以此刻他主动请缨,朝臣都因此受到震动,就算是近来对扶苏有几分不满的秦始皇,也不由对自己这个儿子刮目相看。

明面上看,留在边疆,远离都城,对扶苏来说,并不是好事。但实际上,秦始皇不得不承认,扶苏这一步走得十分精妙。

经此一事之后,扶苏在朝野之中的声望必定大涨,将来施政时当然就会减少许多阻碍。而且因为他远离咸阳,接触不到朝廷的重心,使得始皇自己对他的忌惮也减少到了最小,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这让秦始皇骤然意识到,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大儿子已经成长到了这个地步了。进退有据,有礼有节,与自己完全不同,却已经能够从他身上看到初初显露出的锋芒。

他的心思起伏不定,最终还是停留在对于自己拥有这样的继承人,大秦将来会有这样一位君王的欣慰上。

二世三世以至万世,让大秦国祚永存,这的确是秦始皇最想要的东西,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哪怕他生性多疑,但是知道自己的继承人如此优秀,也是非常高兴的。加上扶苏一直表现出来的都是谦和有礼,对自己这个父皇也是绝对的尊敬,所以看在始皇眼里,自然是好多过不好。

最后,他微微颔首,算是许可了扶苏的请求,“也罢,朕年轻时,亦曾多方征战,乃有今日。我大秦马上得天下,你身为皇室子弟,岂可不知兵事?如今你能在边疆生活几年,增长阅历见识,也是好事。”

“儿臣谢父皇成全,必当尽心竭力,永固我大秦江山!”扶苏高声道。

这就不单只是对这一次差事的保证,隐隐也在保证,将来他继承大统之后,也会继续这么做。但这一次,始皇没有怀疑他,而是看着他,脸上露出了几分欣慰之情。

“好!”始皇站起身,扬声道,“朕命,上郡以北诸新纳之地,置九原郡,从汉中,河东,太原等地,迁民实边!蒙恬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北地,上郡,九原,雁门,云中,代郡诸郡兵马,驻守边疆,务必不使胡人入关侵扰!命太子扶苏为监军,并主管长城修建事宜!”

“臣等遵旨!”

……

征虏大将军行辕内。

蒙恬松了一口气,笑着道,“终于定下来了。我这段时日提心吊胆,生怕出了什么差错。现下想来,还是不及公子成竹在胸。”

扶苏微微弯了弯唇角,“非是胸有成竹,不过孤注一掷。”

为了这件事,他筹谋了太久,不会允许有任何的闪失和差错。

蒙恬闻言,忍不住问道,“其实我不太明白,公子为何一定要到这里来?须知虽然如今公子身份尊贵,但若是常年远离咸阳,究竟有些不妥。万一有人趁此机会,兴风作浪,恐怕对公子也并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