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汉代的《匈奴歌》,唱的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悲怆,是每一位边境百姓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
没有谁能比平川城的百姓更为感同身受了。这一刻,男女老少眼中皆是一片坚毅。
……
这些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口音的歌辞便是礼部的吏官们从那些年老的灾民口中听来的,除了民歌,老人们还传授了许多在书本、在官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歌,还有参军戏。
楚溪客命人把戏台搭在了城外,为的就是方便灾民观看。
除了戏台,还有一簇簇篝火,一口口大锅。
楚记的员工搬来一筐筐肉丸和火锅面,城中的百姓们则贡献出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城外的灾民们也没白白占便宜,把自家采来的野菜放进去,便是一锅用料丰富的“麻辣烫”了。
蔷薇小院一家人也悄悄搭了个帐篷,低调地混在百姓中间,一边吃麻辣烫一边看戏。
这出戏是楚溪客特意让人写的,名字很简单,就叫《平川志》,讲的是平川城从无到有的过程。
写作者没有渲染楚溪客个人或者六部官员的功劳,而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小事件,突出了普通人的功劳。
演到一半,突然有人站起来,激动地指着台上的演员说:“这是我,他演的是我!那次去河边挖胶泥,好几个工友险些掉进冰窟窿里,是我把他们拉了上来!”
围坐在篝火旁的正好有他的工友,彼此间激动异常,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
类似的场景不只一个,很多参与过平川建设的百姓都在这出《平川志》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看到后面,所有人都泪光盈盈。
原来,他们做的事不是只有自己记得;原来,他们也可以成为故事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