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用间,为何曹魏完败,东吴完胜?

马谡总结出三个原因。

一是计策的精良程度不同。东吴两次用间,皆精心谋划,且多方配合,力争做到逼真,合乎情理。

反观魏国就不太走心,第一次不够沉稳,第二次干脆照葫画瓢。

如此,能成功才是怪事。

二是经验主义。曹操挥师南下时,时为荆州牧的刘琮闻风而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荆州拿下,曹操由此便认为,东吴的孙权也会步荆州牧刘琮的后尘对自己俯首称臣,结果孙权却不降反抗。于是,曹操又把希望寄托于孙权的部下,自认为重压之下,孙权手下的部分将领肯定会对孙权存有二心,因此,当黄盖发来投降信时,曹操并未多想,就信以为真,结果上当受骗。而曹休被周舫所骗也是如此。在周舫诈降前,东吴方面已有两将成功投降了曹休,因此,曹休便想当然地认为周舫此次来投也是顺理成章,结果中计大败。

三是,心理各异。

按常理,皆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投诚。三国中,曹魏一方的综合国力明显高于东吴,因此强势的曹魏对来自弱势一方东吴的投降,在心理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投射到行动上,则表现为粗心大意,既不用脑,也不走心,秉持来者都是客的原则,以此来展现大国的气度胸怀,进而达到笼络和收买人心之目的。

而弱势的一方则相反,对来自强势一方的投诚,在心理上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总会在心中产生无数个问号。投射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小心谨慎,并时刻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这些投降者,甚至在投降者身边安插眼线,这样就使得诈降者,即便是能逃过一时,也很难逃过二时。

……

见马谡良久不语,诸葛亮问道:“幼常可知为何?”

马谡心里其实有了答案,却是装作不懂,问道:“还请丞相赐教。”

诸葛亮转头望着天际的白云,娓娓说道:“善于算人者,敏于觉;善于攻伐者,敏于行。以东吴君臣之秉性,为一己之利无所不用其极,做出背盟、降魏之事如喝水一般平常,岂会相信来自任何一方的投诚者?任凭你故事编得再完美,他打心底里就不相信。”

“如此,卧底焉能成功?”

闻言,马谡脸色大变,终于意识到自己在担心什么。

“糟了,王平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