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页

在监生的饮食方面,她也给予了补贴,除了一日三餐,每一年考试成绩优渥的监生可获得评优的资格和奖励。若三年的成绩都这么优秀,也可补录为官员。

这两道诏令一颁下,天下的读书人都沸腾了,本来科考采取“糊名制”和“誊抄制”后,对他们寒门子弟便已经是极为优待的了,如今又开放了国子监的监生名额给他们,这叫他们如何不兴奋。

论师资力量,哪里比得上国子监?进入国子监求学,也是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多了一份保障呀!

虽然“不得禁止女子进学”也有一些争议,可是在其他议论声的覆盖下,这些争议便可有可无了。

春闱之后,进士科共有三十人被录取,明经科也有五十人,随即这八十余人进入殿试,经邺沛茗亲自出题考验。

邺沛茗出的题不以诗词的华丽来论,而是要他们重时务、符合实际情况,先是以民生方面出题,再出了一道与突厥、南诏、西蜀、吐蕃等周边国家势力的关系题目。

这题出的刁钻,但是聪明的人也看得出邺沛茗想对这些地方动兵,若是回答什么以和为贵,怕是就得落选了。

本来以为邺沛茗增加了各州府的得解举人数,省试上也会简单一些的才是,岂料进士科才录取了三十人,而且殿试上还会有被刷下来的可能性,便知科举的艰难了。

那些想着开国之初,人才凋零,便可浑水摸鱼的,此时也懊悔没有去刻苦钻研,不过出题者是皇帝,他们平日也没有相关的书籍可读,更加摸不清楚出题者的喜好。

殿试考完后,不少人都灰头土脸的走出文德殿。

邺沛茗自然不会亲自阅卷,阅卷之事还是有专门的考官来做的,不过最后都会呈上卷子给她阅览。

邺沛茗虽然在监督考试时便知道进士科中女子的数量极少,可这些卷子选出来后才发现只有一个女子。明经科虽然多一些,可也只有四五人,占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她叹了一口气,这些事急不得,毕竟都是上千年的传统了,一朝一夕能改变才奇怪了。

此次殿试进士科取士二十三人,明经科取士四十一人。总体而言,进士科虽然能通过省试的人少了些,可他们毕竟是有真才实学的,刷下来的人并不多。而明经科主要考时务策,被邺沛茗的题目难倒的人,在此次殿试便落了下风。

取士又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明经科同进士科。

第一甲选了三人,第二甲七人,余下的人则都是第三甲。当然,在邺沛茗的眼中,并没有因为第三甲仅是同进士出身便弃之不用,她一视同仁,分授这些进士官职。

初时有人提议跟前朝一样,初授官职为县令或者县尉,不过邺沛茗考虑到这些进士还未有相应的能力,到了地方或许也不一定能妥善处理地方事务,故而第一甲先留在京中任国子监直讲或是大理寺评事,第二甲则分到太常寺为奉礼郎,又或是到地方为推官,而第三甲则到诸监诸司为主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