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但在先秦时期,两省都是如出一辙的穷乡僻壤。

部分楚国贵族看重了两地完美的地形,做了楚王没做的事情他们想占据这群山中的平原地区,自立为王。

结果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

扶苏早知这里的地形不利于攻方,提醒过作战的将领们。两地山脉毕竟不像关中,朝东的入口真的就一个函谷关,你守这个关隘那我走另一条就是了。

秦军从巴蜀出发,便能由西过重庆入侵湖南。借道百越,也能自东由浙入侵江西。

两地的山脉是一堆不同的小山脉集群而成的,不是完整的一条。那么山脉和山脉之间,必然存在天然的通道,顶多就是有点绕罢了。

秦王政看罢地形图,说道:

“东侧的九江郡比西侧的长沙郡,似乎平原更多?”

地形图是根据扶苏的回忆和楚地战报、官署统计一起绘制而成的,还原度极高。

扶苏点头:

“长沙郡平原占比只有七分之一。”

而且设置九江郡时,不仅包含了江西,还有安徽湖北等部分区域。九江九江,看这个江数就知道占地面积不会小。

秦王政这么划分有他自己的考量。

这里头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划分三晋郡县时,自西向东分出了三川郡、颍川郡、淮阳郡和四川郡。

这个四川郡在安徽北部,而后世的四川省则被东西一分唯二,划为了西边的蜀郡和东边的巴郡。再往东的重庆所在区域扩大了一些,单独划了个黔中郡出来。

陕西则是一分为三,从北向南分别为上郡、内史、汉中,都城咸阳在内史。

当初灭韩的将军腾早就被调入关中,如今正任职内史。这位将军在历史上虽然名声不显,但能给国都所在的郡当郡守,显然是个隐藏的秦王心腹。

扶苏和父亲商议道:

“九江良田众多,地形也更规整一些。分发给魏国庶民耕种,可使魏人归心。此地也好征伐,有百越驻军盯着,不易生乱。”

之前说过,楚南地区的气候北边人难以适应,特指的就是湖南江西这两个省份。

零度线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是后来的事情了,此时的长江流域气候偏热带。在没有辣椒这种作物存在的情况下,还有重重山脉阻隔海风,可想而知两省日子有多难捱。

靠东的九江郡稍好一些,靠西的长沙郡还多了个自己和九江之间的屏障阻隔。相比起来,还不如沿海的百越舒坦。

扶苏的意思是,既然安排楚人在楚南耕作,不如就全数安排在长沙郡。至少将一个九江空出来,分而化之。

先徐徐同化地理条件更好的九江,再以包围的势态同化剩下的长沙。

长沙郡丘陵多、良田少,哪怕里面的楚人被鼓动集体造反了,没粮就是最大的短板。更何况,东、西、北三处都是秦地,可以率兵直入。

相反,九江郡东临浙闽百越,南临两广百越,就能给楚人更多逃窜的余地。

这些都是上辈子一点点试错出来的宝贵经验。

当初他们就是想得很好,觉得不如把楚人都分隔开来。这里放一点那里放一点,总比楚人聚众联合要好。

结果却是这里的楚人说动了这里的其他六国民众造反,那里的楚人又说动了那里的民众造反。始皇一驾崩,多点开花,朝中又有赵高胡亥试图篡权,内忧外患齐齐爆发。

说实话,当时始皇驾崩得有点突然。

所幸扶苏坐镇咸阳,李斯在外钳制住了赵高,岭南的赵佗得到太子下达的命令第一时间由南攻北,打击了楚人气焰。

局势看似危急,其实大秦完全可以稳得住。

秦皇父子做过关于意外的预案,只要不是父子二人一同出事,问题就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