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金莲川草原上,原本有七个海子,一条河流。蒙古语称七海子为“多伦诺尔”,那条河流古称“濡水”,是滦河的源头,从沽源与丰宁两县交界的“小梁山”发源。后蒙古语称呼此河为“香德印尕勒”,意即“上都河”。

这片草原以春季遍布开满“金莲花”而得美名“金莲川”。金莲花,别名旱荷、旱莲花、寒荷、陆地莲、金梅草等,是一种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柔软攀附,叶圆形似荷叶,花形近似喇叭,萼筒细长,常见黄、橙、红等色。其花株亦可做药用,能清热、解毒。花期二月至五月,时值万物复苏之春季。

今年,因白节来的晚些,迟滞到三月下半截才是,所以,金莲川上的上都城为迎接白节将至,满城都欢天喜地的把自己装扮一新。

由于使用吐蕃特人的历法来换算节期年程,蒙古人的节气换算总和中原人差着一两个月。同样是正月,蒙古人算来的却落在中原的三月末。蒙古语管正月叫“查干萨日”意为“白月”,“白节”就是蒙古人的大年初一,蒙古人又称此日为“席尼吉勒”,意同汉人的春节。

过白节时,上自合汗大臣下至百姓,都要穿白色吉服。不分纳颜、老爷、头目、官吏还是百姓,他们都要穿上最华丽精细的织物,骑上最膘壮的骏马,到左邻右舍给亲朋好友、长辈熟人送上一份白色的礼物并敬酒拜年。还要挨家逐户地走遍各个毡包,互相问好祝福。

白节的来历,源自一个古老到不知是何时起源的萨满教迷信传说:

“据说在早先,强盛的蒙古地方人口繁盛,牲畜兴旺,英雄好汉代有所出,一派升平幸福的景象。不料丑魔王可汗黑忙古斯突然入侵,刹时灾难降临。抢的抢,杀的杀,富饶的家乡濒临赤贫,英雄好汉眼见穷绝。传说在这时,有个美丽的萨满女神,为了除掉黑忙古斯可汗,情愿到魔王的领地去,嫁给了它。萨满女神表面上给黑忙古斯当夫人,其实是千方百计想斩除黑忙古斯,挽救受苦受难的蒙古人和遭受践踏的家园。”

“萨满女神度着漫长的日月,为制服黑魔王而想方设法。有一天她终于探明了黑忙古斯可汗灵魂之脉的所在。这一天趁天黑人静,她爬起来先斩断了这黑魔王的灵魂,接着便轻而易举的斩杀了黑忙古斯。然后她骑上黑忙古斯的黄花大骡子,直奔蒙古草原而来。她马不停蹄地奔驰着,等跑到自家国土边界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三十的傍晚。”

“这时她怀着孕的肚子忽然绞痛起来。女神好不容易才爬下了骡鞍,艰难地扶住骡背喘息了一下,不料骡子却踢了萨满女神一蹄子。萨满女神本来就痛苦不堪,现在又加上挨了一骡蹄,便备感痛苦地诅咒到:‘在长蹄子的牲畜里,让你永远别再有后代了!’从那以后,骡子直到今天便再也不能生育下崽了。在咒骂声中萨满女神生下了一个黑魔王的后代。”

“女神生下黑忙古斯的儿子后,抓住两条腿把它撕成两半,把它的心肺拴在黄花大骡子的笼头和嚼子上,一气返回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宫帐里。”

“女神降妖镇魔的消息立刻就传遍了整个草原,干是人们就把年三十晚上当作女神降临的除夕夜,通宵达旦地欢庆到天亮。到了第二天,正月初一,蒙古人就举行盛大的庆典,庆祝女神的凯旋,并从此称正月为‘白月’,称正月初一为‘白节’。”

过白节时,聚会的众人欢呼萨满女神镇魔归来,在祭火、祭灶后,他们彼此互相问候“门德、赛音、嘎尔布!”。以此庆贺胜利度过一年之辛劳,也以此欢庆平安吉祥的生活了十二个月。他们在此节日食用洁白的奶食和肥嫩的羊肉,大人们在一起品尝美食美酒。吃够了的孩子们便玩起了抛掷羊拐的游戏“尕勒哈”。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

那些身着漂亮白色衣衫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挨个地串包。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边歌边舞。而串包的男女则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赛一赛他们的好马。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们,他们各不相让,以“浩特”之间的距离为赛程,男女追逐嬉戏,不到尽了自己的兴致绝不收兵。

而此时,忽必烈正坐在上都大安阁,大摆诈马宴。接受所属各部、行省、属国向合汗敬献白马、白驼、白象或银子、珍珠等颜色洁白的礼物。宫庭宴饮正式开始时,二个掌酒的答刹赤分别执酒杯和拍板立于右台阶下,拍板的先唱赞一声:“斡脱!”,执酒杯接说一声:“达弼!”,然后再打板,此时大臣们便纷纷的就座入席,宴乐节目也将开始正式的表演。宫廷玉宸院和教坊司的乐工舞伎们皆着彩服绣带金珠首饰一一上殿。王公贵族穿着合汗赐给的白色质孙衣,盛饰名马,竟相夸耀,大张宴乐,铺陈乐舞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