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忙碌的救灾指挥部跟前,贾放着实觉得自己像是个袖手旁观的“多余人”。

他还没来得及羞愧,贾代善的信使已经在衙门里问过,出来对贾放说:“三爷,国公爷让您放下行李,立即前往北门外。他正在北门外十里的地方巡视流民营,要您赶紧过去相见。”

贾放赶紧应下,将随身行李一放,带着赵成,骑上他们来时的驿马,径直出了县城北门,沿着官道向北,疾驰了大约有七八里的样子。赵成突然在贾放身边问:“三爷,您看那是什么?”

贾放也看见了,远处黑压压的一片,连绵不断。

“是流民营!”贾放说。

话说“流民营”这个名字,还是他想出来。当日他在晚晴楼上随口想出来这么个名字,后来就写进了给贾代善的条陈里。早先在德安县衙听见,这个名字已经广泛使用起来了。

可是眼前的景象还是给了贾放巨大的震撼:只见这流民营蔓延大约有十几里,向西北方向不断延伸。流民营大多是露天的,数十个流民拥有一座土灶,在土灶附近的地面上横七竖八地铺着铺盖,席地而坐,露天而卧。

贾放在后世不是没见过这么多人。只是现在面对这么多数量的流民,他感觉身后那座德安县的小县城,就像是面对大海的一座小小礁石,一个浪头袭来,就能将这礁石整个儿淹没。

第36章

贾放带着赵成赶到流民营近前,见到有流民模样的人正在挖着土方。他忍不住便停下脚步看了一会儿。

只见这些流民似乎正要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向下的斜坡,斜坡深的一头冲北,最深处大概有尺许深。再加上流民们挖出的土石也都堆在北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两尺多高,能够不受北风影响、即便是在晚间也比较保暖的空间。

这几个正在劳动的,看起来都是身强力壮的流民。贾放让赵成去问,那几个汉子回答赵成,说:“这土窠子是官老爷让咱们挖的,说是挖好一个给三斗米,十文钱。现在但凡还有点儿力气的都在干这个。”

“有了这土窠子,晚间睡觉总算是没北风吹了。就是幕天席地的,土窠子又不够深,否则咱要是找点儿稻草编起来铺在上头,可不就是间屋子了?”另外一个大汉在嘟嘟哝哝地抱怨。

“想啥呢?”他的同伴一起嘲笑他。

“刚从村子里出来的时候,成天想着逃过黄河,能有口饭吃;后来官府赈济了,有口饭吃了,你又想着晚上睡觉能暖和点儿,没有北风吹着;现在眼看着土窠子修起来了,晚上睡觉没北风吹,你又想着有四面墙有个屋子?”

“嘻嘻你这梦做得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