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姐思路依旧清晰:“若是真如贾三爷所说,桂教员能帮咱弄出水力驱动的纺织机,那咱们的利润,岂不是三倍四倍地翻上去,即便分一些到贾三爷手里,咱们分到手的钱还是会比以前多,而且还没以前操劳。”
“怎么说咱们都没损失嘛!”
大家都表示明白了,秋姐却突然神神秘秘地道:“大家千万想岔了,我们借贾三爷的地,在他的地上建作坊,用他给的钱买材料……按说咱们赚的一切,不该都是贾三爷的吗?若是换了别的地方,东主老爷最多给咱发点工钱,谁还跟你算这赚来的钱怎么分?”
“也就是贾三爷良善,照顾咱们,才说这入股的话!”
这是大实话,妇人们登时一起点头,终于意识到自己赚了大便宜。
“所以别听人胡说八道,咱们自己认准了,就按自己想的来做。”秋姐定了整个团队的心,“咱们应该瞅瞅水泥厂的老姚,大家一块儿从余江过来的,动手动得早,你瞅人现在生意做得多大,赚了个盆满钵满的!”
秋姐口中的“水泥厂”,就是原来的“砖瓦厂”,但是它在很多村民口里已经改名,叫做“水泥厂”了。刚来时老姚以烧制砖瓦为生,但目前老姚的厂子主业就是烧水泥。
“太行与王屋”的倒塌为水泥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甚至不用老姚特别收集,修筑道路的工人们会直接送到水泥厂外的堆石区堆放。
而水泥厂的水泥窑则是日夜不停地烧窑,一袋一袋质量上佳的水泥烧出来,就送到“桃源寨—武元县”道路施工现场。寨子里连编织盛放水泥的麻袋都来不及,只能将那些袋子反复使用。
除此之外,桃源寨里对水泥的需求量也很大,家家户户买了去抹墙抹地面,抹过之后不渗水,不返潮。
再加上青坊桥的桥墩就是用了水泥的钢筋混凝土筑成,周围的村镇都对桃源寨生产的这种新型建筑材料十分感兴趣。
桃源寨里的自己人也都十分羡慕水泥厂带来的滚滚利润,当即有人提出来,也想和老姚一样,建水泥厂。
谁说一座寨子里只需建一座水泥厂的?
但问题是,整座寨子里,建水泥窑最好的位置就是老姚水泥厂现在的那个位置。那里到石灰石的出产地通木轨,运输极其便利,又紧邻着青坊河,取河边的粘土和石灰石一起烧制,也十分便利。等到水泥烧出来,与河沙一起搅拌了做成混凝土,也离不开青坊河。
因此老姚的水泥厂可谓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放眼桃源寨,几乎已经再找不到任何一个场所,可以像老姚的水泥厂一样。
于是,桃源寨里精明的人们就想出了办法,他们怂恿老姚扩建水泥厂,并且像贾放当日面对纺织厂的大姐们一样,向老姚提出了入股的要求。
“老姚,这么着,我们家出一份钱,帮你再建一座水泥窑。等新窑建成了,得利咱们两家一起分,你瞅好不?”
“老姚,俺们这边帮你还当初你向贾三爷借的创业贷款,用这还贷的钱跟你这儿入股,到时候你的利分几成给咱就行。总欠着贾三爷的钱,也不是个办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