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风雨欲来(本章免费)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内。
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代表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气派不凡的飞檐黄瓦和巨柱红门彰显着古老的皇宫至高无上的威严。
大清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小皇帝——溥仪,年仅六岁,此刻正无聊地坐在龙椅上,一面来回瞅望着大殿下进言的大臣们,一面下意识地啃吮着手指头,不时侧过头望一望坐在他身后不远处的太后。
隆裕太后长长的脸和灰黄的肤色使她的面容显得极为疲惫,加上她稍微有点驼背,尽管坐在垂下的帘子后面,也依然显得没有精神。与她那位已经过世的姑妈——慈禧太后比起来,就天差地远了。其实,隆裕太后也希望自己能像姑妈那样统摄群臣、君临天下,只可惜不论是天赋还是才干,她都不及慈禧的万分之一。
隆裕太后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摄政王载沣的身上,她的这个小叔子正是小皇帝溥仪的生父。三年前,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之后,溥仪继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便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而在摄政王载沣眼里,隆裕太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后,不过只是已故光绪皇帝的遗孀、金銮殿上的小皇帝的养母罢了。所以,这三年来,在清王朝中名义上是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摄政王载沣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载沣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出生在皇室之外,也同他自己的为人、才干有很大的关系。1901年,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十八岁的载沣头上——为克林德被杀事件出使德国,代表清廷向德国皇帝赔礼道歉。
克林德是德国男爵,1899年任德国驻华公使。1900年5月,清政府因大沽炮台被八国联军攻陷,对各国不再保护,“限二十四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6月19日,克林德坐着轿子前往总理衙门抗议。路经东四牌楼的时候,遇到端王部属恩海率士兵巡逻。克林德在轿中首先开枪挑衅,恩海躲过子弹后即掏枪打死克林德。
这件事成为日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线之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克林德事件”大为震怒,在为派往中国的大军送行时,要求士兵们毫不留情地教训中国人。德队抵达中国时战争早已结束,北京已经在联军的占领之下,但德军依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在八国联军逼迫下签订的《辛丑条约》里,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为德国人“涤垢雪侮”。
德国人之所以选中了载沣,一是因为其级别高,贵为亲王,二是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兄弟。???c0
令大清帝国难堪的是,载沣到达柏林后,被要求在觐见德国皇帝时使用跪拜礼。这并非欧洲礼节,显然是德国有意要羞辱大清国。载沣自然不愿意向德皇跪拜,事关国家尊严,清廷也坚拒这样的礼仪,双方来回拉锯,最后总算免除了这一安排。
这趟出国可不是什么赏心乐事,而是一个“公公背儿媳妇——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拉下脸来服软儿,洋人不答应,完不成朝廷交付的使命;太拉下脸来服软儿,国人不答应,弄不好就会有辱国体,落个千载骂名。十八岁的载沣展现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维护了大清国的尊严,使本想侮辱中国的德皇对他也称赞有加。载沣把一次谢罪之行变成了一次难得的游学之旅,“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得以大开眼界。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表现出了与祖先们迥然不同的宽容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