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保路运动不期而至

第四节保路运动不期而至

宣统三年(1911年)5月8日,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小皇帝溥仪坐在龙椅上许久,渐渐地有些不耐烦起来,旁边的太监小德张见状,立即塞给他一个糖人。

坐在珠帘之内的隆裕太后,此刻正一脸肃穆,认真地听着摄政王载沣宣读圣旨:“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镇压广州乱党有功,赏黄马褂一件!”

李准立刻磕头谢恩,高声道:“臣谢主隆恩!”

这时候,小德张看了一眼摄政王,便理会其意思,于是拉长了声音喊道:“列位大人,有事禀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庆亲王奕劻就从队列中跨出一步,禀奏道:“孙文乱党毁谤朝廷,无非是说朝廷。立宪派那拨人也‘国会’‘请愿’地闹得挺欢。老臣奏请早行立宪,以便对乱党的谣言蛊惑釜底抽薪,立宪派也感到朝廷抬爱,说不出话来。岂不是一石数鸟的好事?”

奕劻生于1838年,是清廷宗室,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之孙。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奕劻因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奕劻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禄病死,奕劻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隆裕太后看了奕劻一眼,然后才转向摄政王载沣,沉声道:“那么,依摄政王的意思,是否也赞成早行立宪?”

载沣躬了躬身,道:“臣没有意见,一切由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心中一阵烦闷,摄政王载沣表面上对她恭敬有加,但实际上奕劻的这个提议早就经过了他的同意,他们之所以在这朝会上又装模作样地询问她的意见,无非是想显得更加冠冕堂皇罢了。

可是,现在的她又能怎么样呢?

想到这里,隆裕太后道:“既然如此,那就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吧,由庆亲王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任协理大臣……”

小皇帝溥仪一边舔着糖人,一边小声地嘟哝道:“内阁?不是军机吗。”

小德张在一旁赔着笑脸,道:“一回事儿,都是一回事儿……”

得到隆裕太后的懿旨,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那桐和军机大臣徐世昌三人下跪行礼,齐声道:“臣领旨谢恩!”

“平身!”隆裕太后的声音显得十分无奈,“总理大臣,下边的各部怎么安排?”

“回太后,”奕劻胸有成竹地说,“我意内阁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博伦、盛宣怀、寿卷分任各部大臣。”

“嗯,”隆裕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甚合我意。和原来也差不多嘛……”

“这就叫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奕劻得意地说,“咱维新啦!别人还说啥?”

在这个十三人组成的“责任内阁”里,有九个满洲贵族,九个满洲贵族里有七个皇族,汉族官僚仅占四人。因此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没有诚意实行君主立宪。

徐世昌开口道:“禀太后,成立内阁之后,各衙门之间难免要进行一系列的人事更迭,急需一大笔钱用作经费,可是眼下朝廷财政入不敷出,这……”

徐世昌没有继续说下去,他在等着隆裕太后给他一个答案。

隆裕只得问奕劻:“庆亲王有什么好办法?”

奕劻行了礼,然后信心满怀地说:“微臣准备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大约六百万镑!”

“什么?向四国银行团借六百万镑?”隆裕太后吃了一惊,“庆亲王,六百万镑可不是个小数目,洋人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点甜头儿他们肯借?咱们拿什么做抵偿?”

奕劻面色平静地说:“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上奏,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再卖给四国银行团,料想有这个条件,他们必定答应。”

隆裕太后一阵头疼,尽管心中十分不赞成,但也毫无应对之策,现如今就只能任凭这帮大臣们折腾了,走一步算一步。

略略思忖之后,隆裕太后道:“准奏!”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在华开设的汇丰、东方汇理、德华、花旗四银行代表订立协议,彼此商定,今后四国银行联合经营并均分在华投资的权益和机会,四国银行团正式成立。四国银行团不是四国政府之间的政治联合,但它是金融实力最雄厚的四个国家资本的联合。这四家银行都与本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该国政府贯彻其对华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四国银行团实际上是这四个国家对华外交的一个联合体。它从一开始就在它们本国与中国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国银行团代表经过几个月的劝诱,终于说服了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同意英、法、德、美一起承担币制实业借款。1911年4月15日,《币制实业借款合同》签订,确定借款总额一千万镑(合银八千万两),由英国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及美国银行团平均承担,年息五厘,九五折扣,四十五年偿清,借款用于改革全中国币制和发展东三省实业(由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借款没有实现)。

帝国主义列强一直觊觎中国铁路的主权,企图通过控制中国铁路而控制中国经济。中国人为了捍卫中国铁路主权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06年,清政府出高价向美国合兴公司买回粤汉铁路的筑路权,改为商办。而后起的川汉铁路有了前车之鉴,从一开始的三四年内就完成了官办到商办的转变。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之把川汉、粤汉铁路专营权卖给四国银行团,与它签订了六百万镑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由四国银行团平均承担,清政府分别聘用英、德、美工程师各一个负责修筑各段铁路,其中湖北宜昌到夔州(今奉节)段聘用美国人为总工程师,该段用美国借款修造;铁路竣工后,款未偿清前(合同规定借款四十年还清),中国仍任用欧美人为各段铁路总工程师;铁路建筑器材应向英、美、德、法购买等等。

很明显,所谓“国有”其实是“洋有”。中国人好不容易掌握的中国铁路主权,却在清政府的帮助下,被洋人巧取豪夺去了。

两个借款合同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日、俄两国很不满意,认为合同第十六款(该款规定四国银行团有与清政府“合办东三省以此借款兴办之事”的优先权)侵犯了日、俄两国在东三省的特殊利益,而且将使其“人民和机构较之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机构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四国银行团被迫答应,不利用这项规定向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业务,不妨碍日、俄两国在那里的金融活动。

1911年6月1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督办大臣端方联名向四川总督王人文发“歌电”,说明度支部决定的川汉铁路股款处理办法:对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现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换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如川人定要筹还现款,则必借洋债,并将以川省财政收入作抵。王人文看到电报,深知如果公布出去,全省必定大乱,于是就把电报压下了。6月7日,盛宣怀、端方又直接给川汉铁路公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发电报,询问是否见到“歌电”,李稷勋就致电成都总公司,让总公司找王人文索阅。电文只好公开了,全省舆论大哗。

6月16日,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马上组织“保路同志会”,不能等待特别股东会,保路同志会通过报纸连夜即发通知,翌日即宣布成立。

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四省民众相继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表示誓死保卫路权。其中,以四川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有绅士、商人、地主的,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也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拒不归还四川人民的股金,因此招致四川全省各阶层人士的反对。

四川总督王人文因同情四川人民的立场,将它真实反映给朝廷,却遭到斥责,被免职。

成都,四川督署大堂,总督赵尔丰坐在大堂上。

赵尔丰,生于1845年,字季和,祖籍辽宁襄平(今辽阳市),清汉军正蓝旗人。他此时已年近七旬,是在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的任上调任四川总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