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要知道这篇赋根本没有对外传出,毕竟是考场上的东西,只是为了档案记录而存下来了,这也是他离开京城前带走的一份抄本,而当今天下除却国子监有所保存之外,其他人一概不知。

可谢舒居然能够猜到这个......

姜鸿心中好奇,不动声色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闱场赋?”

谢舒也没有遮掩道:“因为我看这赋中有几处都刻意点名了主旨,像是根据某个主题而作,而且此赋的作者张胜大人的文采应该不止于此,如果是文体赋的话,他大可精心修饰一番,不知学生猜的可对,若是不对,还请先生指教。”

姜鸿点点头道:“不错,这确实是闱场赋,这是延平十二年,我主持会试的时候,张胜依据“起源”二字论题所作。不过你之前说的却错了,这篇赋不是上品,当时考场的三名学政都认为此赋乃是下品!”

姜鸿所说的延平十二年,正是上一个年号,距今为止,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

听到下品两字的时候,谢舒不敢相信!

谢舒闻言皱紧了眉头,他看的赋论这些年来也不少,虽然大部分都是名家所作,因此才会流传下来,可经过这些熏陶,谢舒对于赋论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谢舒并不觉得自己的眼光差到了这种地步,难道是內闱赋有别的他所不知道的要求不成?

见谢舒神情困惑,姜鸿却并没有急着为他解答,而是不慌不忙说起考试的制度来。

姜鸿沉声道:“你之前考过乡试,该记得一共有三场考试吧?第一场各作一篇诗赋,第二场考帖经墨义十道,第三场考试论一首方策三道,会试也同样如此。那你可知道,每一种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吗?”

谢舒思考片刻,想起《四库全书》中的一段话,慢慢念出道:“义以观其通经,为论以观其识,赋以观其博古,策以观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