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页

八十年代的稀土资源还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提纯过后的铒元素,已经被国外相关机构卖出了天价,关键还不得不找人家买,国内的稀土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论起提纯技术,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一边花着大把外汇,一边把出国的廉价资源再高价买回来,井熙咬牙切齿,想着等自己什么时候有钱了,就搞一家国内的类似机构,卷死那些外国佬。

但是转念一想,若干年后,国内还真在不少领域,把原来价格能上天的高端材料卷成了地板价,不由又暗自有点爽,就连大把大把的花着外汇,好像也没有那么心疼了。

做起实验来,当然也更有劲了。

确定了实验方向,其他基本就是类似于搬砖的工作,无外乎一种材料一种材料的试,一点剂量一点剂量的调整,顺便再对着各种仪表上的数据琢磨,从而能稍微减少几次不成功实验的次数——毕竟每一次实验都很不便宜。

还好虞英帆对这种枯燥重复的搬砖工作并不抗拒——或者说,在以前的研究所穷惯了,忽然可以大笔大笔的花着经费,他的幸福指数直接拉满,心甘情愿被当成苦工使唤。

经过前期几天调整方向以后,井熙就放心的把绝大多数工作交给了这位实验狂人,自己继续去其他几个项目组转。

李文远和邹诗飞那边,仍旧在完善着白光led的工厂化流程,目前看起来进度很不错,比井熙预想的还要快了点。

真正叫井熙头秃的,还是光电实验室那边。

王聪已经叫了好几次要加人了,光是冲着井熙的论文水平,愿意过来的也不少,问题就在于,想过来的人,实在是多了点。

挤挤攘攘的项目组门口,每天都聚着几个伸着脑袋张望的无聊人士,一看见王聪,就笑呵呵的跟他打听项目组招人的事,怎么申请递出去这么久了,一直都没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