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页

另外两条路井熙表示毫无兴趣,自然,也只能向学阀这个宏伟目标努力前进。

事实上,再过几年,井熙在光电领域俨然已经是学阀级别的人物,但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学阀,怎么能忍受自己一个人在前头孤独行进呢,至少也要驱着赶着,找到称心如意的工厂帮她制造更顺手的设备,研发更好的材料,顺便还有几个合作愉快的跨行业实验室当做技术储备,才能舒舒服服的继续做实验。

她需要更先进的机床,帮她制造各种复杂而对精度追求无穷无尽的异形件,需要闭环抛光的机器,帮她彻底摆脱光学镜头的限制,还有更好的光刻胶,更精细的掩膜版,能量输出更大也更稳定的激光器,等等等等。

材料那边她做不了太多,但是关于机床,还是有些心得的。

纯粹的机械设计不是井熙擅长的领域,但是芯片,可是数控机床的心脏和大脑,尤其是中高端的数控机床,对芯片的依赖更大。

井熙不会设计芯片,但是,她能造制作芯片的机器啊!

国内在数控机床上的起步并不晚,无奈因为种种原因,到了八十年代,早就已经追不上国际主流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内最短腿的还是在半导体方面,而单论机械,国内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其实并不差。

而八十年代,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追赶时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主流,但是现在还是粗放式发展阶段,精度,性能和复合程度,都还没到往死里卷的程度。

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机床行业这时候追赶起来,没有十年二十年后那么辛苦——当然,也只是稍微好一点而已,至少钱花起来,能省不少。

井熙现在并不缺钱。

深紫外光刻机和激光全息当然花费不菲,每年光是固定的研究经费就超过千万美元,更不用提需要增添的各种仪器设备,同样是一笔天价的支出。

但是,她现在来钱的路子也足够多。

紫外光刻机已经卖了二十多台出去,除去已经交货的两台,其他只是收了定金,但是因为她的研发经费和生产成本都远比自己的竞争对手低,就算卖价不高,利润也远比其他几家光刻机厂更高。

led工厂已经彻底克服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生产成本也已经被控制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当然不如后世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的地步,但是在欧美正如火如荼大搞节能环保活动的档口,这些在国内略显昂贵的led节能灯,还是颇有些出口市场的。

光纤的推广也十分顺利,国外源源而来的分红且不提,国内伴随着电话的进一步普及,也迎来了一个利润的爆发期,那个井熙唯一笼络到的后世名人,能力和操守果真就像后世传言一样靠谱,而且这位也是个闲不住的,最近又利用密集光波复用以及其他新技术,在捣鼓数字程控交换机,肉眼可见又将开拓出一片不小的市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