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页

井熙对这个合作对象的能力还是充分信任的,基本只需要躺着收钱就行。

至于其他收入,依然稳定为她提供大量的进项,唯一还没有稳定盈利的是那家房地产公司,但是八十年代本来就只是国内房地产的萌芽期,真正的爆发,还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倒是徐真真和安岚借着拿地皮的机会,顺便做了几个乡村扶贫的项目,所费不多,成效却很不俗,在井熙看来,倒比炒房显得有意义多了。

与此同时,井熙还有一个大靠山,那就是背靠着国家重点项目的扶持。

对任何研究者来说,这都是足够幸福的事情,要不然,各个项目组也不至于为此打破狗脑子,只为了自己的排名能往前靠那么一两名。

这里头总会有些蝇营狗苟的事情,但是对井熙来说,绝对的实力总能轻易碾压绝大多数的阴私,毕竟,国内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或许不少,但是像她这样能够稳定刷屏,并且年纪还如此轻的,还真没几个。

年轻就意味着她还有很长的学术旺盛期,那些年老体衰的现任学阀们,就算不为自己打算,总还不得不替自己的学生或者派系,考量一下后续香火情的问题。

就更不用提那些真正大公无私,对井熙保持着长辈的关怀和爱护,愿意扶持她一程的学者了。

科研界到底算是比较单纯的地方,除了抢经费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总体而言,大牛们还是更欣赏聪明而有潜力的年轻研究者,能帮一把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刻意为难。

政策扶持加上充足的经费,自然也让井熙有余力往机床领域尝试着发展一二。

稍一打听,井熙得知第三代机床攻关项目已经在几年前被关闭,但是人还在,技术也有,所需要的,也不过就是充足的经费和技术支持而已。

而后者,井熙正好都不缺,而且,她还有一个在这个年代十分罕见的特质,那就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洞察。

恰好,她在机床领域还正好有个熟人,就是张成栋他爸,张工。

有这位老工程师牵头,重新收购一家工厂,斥重资重启对第三代,甚至第四第五代数控机床的研究,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听说井熙准备做数控机床的项目,而且第一笔投资就超过千万,那位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老工程师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张成栋的话来说,就是差点直接撅过去。

然后,老人家就不顾家人的劝阻,坚决办了内退,直接来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