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现在一年能涨十万,按照现在的推测,后面一年可能五六万,七八万,这都是有可能的。

圈子就这么大,看戏的人就这么多。就是沈声默经常上报,经常被采访,但来看她戏的人该来的早来了。不会来的,她上再多的报纸也不会来。

因为圈子小众有门槛,要想打破瓶颈,必然难上加难。

沈声默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同时也在思考戏曲大众化的事情。

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很难。

沈声默也不是瞎想得出的结论,而是有事实,有依据得出的结果。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来说。

一样事物,要想普及,要想大众化,首先必须得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降低门槛,无门槛,做到老少咸宜,让人理解上手,一点难度都没有。

只要这样,才是它发展立足的温床。

这个前提一旦没有,那么不管想怎么搞,都很难。

戏曲不满足这个条件。

培养一个旦角,要多么废功夫,这就不说了,不练上个十年八年都上不了台。

除此之外,对于戏曲演员本身要求也很高,还要考验团队的配合和默契程度。

如果一出戏只有主角能打,能看,那叫独角戏。独角戏那自然是没什么好看的,观众要看的是大戏,这边要求其他的龙套演员也不能拉胯。

至少,也要有几分本事才能上场唱戏。

这一点就劝退了很多学戏的人。

加上戏曲的唱本,一般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帝王将相的故事,不接地气,不接生活。咿咿呀呀的唱词也不够大白话,远没有电影来得贴近生活,所以这又一次提高了观众理解的门槛。

这条要想解决,倒也简单得很,能完成戏曲新编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