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衣裳,苏瑜会,唐熙也会,但是让他们整日同针线、布料打交道,不管是苏高平还是唐董,都不同意。
于是,唐董就想到了让苏瑜他们出成衣样式,另外找人做针线活的想法。
人选也很好找,像他兄弟亮子、大河他们的媳妇、老娘,只要能做的都可以接这些活,做完了家里的事缝几针就能补贴家用,想来她们不会拒绝。
苏忻那时候提供的意见,被苏瑜和唐熙一起想法子同成衣结合起来,用了好些料子,真叫他们琢磨出来了几套穿在身上显得人特别精神的。
领口、袖口的改变,垫肩的应用,以及手肘、膝盖的拼接都恰到好处,为了让衣裳更加结实耐用,拼接的料子他们特意选择了一种比寻常粗布更耐用、要稍微贵一点的料子。
经过精心设计、剪裁,做出来这样一套成衣不会浪费一点料子,一套算下来他们打算卖一百文,价格同自己买料子回去做差不多,但是效果差了不少。
唐氏成衣的第一位客人是唐董,他定了十一套,众人第一次亮相是布庄开业那天,周正他们穿着成衣跑到大街上宣传。
除了周正他们穿的,还有其他的,选择别的颜色、款式,如果对这些都不满意,也接受定制。
当然了,定制的价格会再贵上一点,而且需要提供穿衣服的人具体的尺寸。
唐董在之后几天同周正他们一起去到县里几个他能搭上话的商行、武行转了一圈,给苏瑜他们找了几笔订单。
没有在县城大张旗鼓地宣传唐记布庄还卖成衣,等到县里大大小小好几个商行、武行开始统一着装后,其他的人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不同。
模仿的人有,但是唐记布庄将成本压得很低,卖的价格又便宜,而且东西质量确实好,还能在膝盖、手肘的料子磨坏了之后找他们替换新的,综合比较下来,唐记布庄成衣最合算。
渐渐的,唐记成衣就在各个商行、武行中名声鹊起。
苏家三房一共五口人,其中三口人都因为唐记布庄不停接到的成衣订单忙活起来。
苏高平要联系商行武行,还要采买料子,唐熙和苏瑜负责裁剪布料,再将不同的部位交给不同的人缝合。
人一旦忙起来,有时候就会顾不太上别的事,苏忻趁着这机会,一点点地将自己的习惯、改变融入到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