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不反对,但不提倡

还说,打一顿都是轻的了。

再碰见他轻贱妓子,就要施行“君子之诛”。

而科道言官不过是说了句:

“不过是个妓子,装什么贞洁烈妇?”

这样就被人说他轻贱别人,是“行辟而坚”。

关键还有几分道理,让他真的是有苦也说不出。

这样的事最近数不胜数,不少人都已经告到了张松越这里。

就连都中的国子监祭酒都老泪纵横的找到他。

说管理不善,要辞官回乡。

这些事实在让张松越头大不已。

而这些事的源头,就是他让刘正骗了冯一博。

此时,朝堂中一片和谐,张松越却忽地点名道:

“冯将军,你是礼部右侍郎,专司海外之事,不如说说你对倭国此事的看法吧。”

冯一博闻言立刻出列,朝丹陛一礼。

随后才又向张松越一礼,不卑不亢的道:

“下官的建议都已经写在奏折之中,其余一切只听圣上和诸位阁老的决断。”

不管能说的,还是不能说的。

他都已经在奏折里写明。

此时张松越问他,冯一博自然不会拆台。

但也绝不会真在这里表态。

此时无论说什么,将来算账的时候都要算到他这个礼部右侍郎的头上。

但他现在什么也不说,将来就可以调阅他的奏折。

以示自己早就劝谏过了。

除非景顺帝和张松越自找没趣,不然肯定不会这么做。

眼见冯一博依旧滑不留手,张松越却满意的点点头。

他自然不是要冯一博说出真相,而是确定他不会说。

现在问起,就是想要他一个态度。

见冯一博如此,他和景顺帝对视一眼,便轻轻点头。

不等百官再次讨论,张松越就直接道:

“关于倭女渡海务工之事,就讨论到这里,既然倭国想要提前偿还赔款,大魏也该给予一些便利。”

这话就是盖棺定论,即使将来翻出来,内阁也是一片为国之心。

至于什么风气之类的,冯一博今天没说,将来也不会再说。

那这样的情况,自然不是内阁能“预料”到的了。

侍班官员见此,立刻上前,宣布道:

“进行朝会下一项……”

冯一博见此,微微一笑。

事到如今,不管之后倭女的事搞成什么样,也都与他再无牵连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奏折送上去之后,景顺帝和内阁都被倭国的操作给震惊到了。

震惊之余,却各个沉默不语。

即使再不耻倭国的作为,也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

甚至,沉默过后,还有阁臣为将来找好了借口。

这倒是和冯一博所想的相差无几。

无非,是将此归为倭国风俗。

其余阁臣虽觉得不妥,也忧心这样做会不会败坏了大魏的风气。

但在提前还款的诱惑下,又没谁能拒绝得了。

这时内阁其他人,就开始纷纷为此寻找开脱的理由。

不论异国风俗,还是是让更多大魏女子免于风尘之苦的论调。

景顺帝和张松越都迟迟没有点头。

无他,还是那句话。

大魏到底是天朝上国。

虽然想要钱,但也一样想要脸!

最后还是张松越定下了调子:

冯渊奏疏上所言,大多都是个人猜想。

大魏一向宽以人,倭国也承认大魏藩属的地位。

如今又已经签订议和条款,彼此重修旧好。

所以,不能因为个人猜想而影响两国邦交。

至于那些倭国女子的境遇,这些端方老臣也都只能和冯一博一样。

轻叹一声,就算放下。

说来说去,无论是冯一博,还是内阁。

大魏的子民还关心不过来。

在这件事上,最多担忧一下大魏的风气会不会被影响。

哪有闲情逸致,关心什么倭女的死活?

倭女的事情,算是定了下来。

下朝之后,冯一博就准备去见忠顺亲王。

此前,他答应贾琏要见北静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