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页

大胤的皇子惯来是年满十五方能定亲,大皇子比二皇子年长两岁, 在亲事上自是能夺得先机, 抢先定下宋映真。

错过了宋映真, 戚皇后好似歇了给二皇子物色皇妃的心, 如今二皇子已年方十八, 依旧未定下亲事,也不知是戚皇后不愿,还是戚家有旁的盘算。

戚皇后的父亲曾是建德朝的大都督,手握大胤五十万精兵。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此强将,建德帝怎能安心?大抵是瞧出皇帝的忌惮,戚嶂在病重弥留之际,自请卸去大都督之位。

戚大都督如此识相,建德帝自是龙心大悦。为表皇恩,不仅厚葬了戚嶂,还颁下赐婚圣旨,将戚甄嫁与无望帝位的七皇子萧衍。

戚家自此沉寂,直到后来嘉佑帝起事,戚衡联合父亲旧部,斩获从龙之功,这才重振了戚家的门楣。

与父亲相比,大都督戚衡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嘉佑帝登基之初,大胤泰半兵权都在戚家人手里。

君弱臣强,人人都以为这位体弱多病的皇帝会就此成为一个傀儡。

没曾想,嘉佑帝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释了戚家的兵权,废大都督而建五军都督府并,将兵权分割为统兵权与调兵权。统兵权归五军都督府,调兵权却落到了兵部手里。

与此同时,还扶起了以首揆刑世琮为首的文臣集团,重用宦官,形成了武将、文臣与宦官三足鼎立又彼此牵制的平衡局面。

嘉佑帝的帝位自此坐稳。

戚衡从大都督到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手里的兵力一分为五。

只五军都督府里有三军皆是从前戚家的旧部,戚家到底是二皇子的外家,这些旧部依旧视戚家为执牛耳者。

唯独后军都督府的左都督英国公是个例外。

宋映真若嫁二皇子,整个五军都督府结盟,听戚家号令,戚家的地位俨然与从前的大都督府无异;宋映真若嫁大皇子,那便是文武联姻,能从内部瓦解五军都督府的联盟。

这也是为何刑家与戚家都想拉拢英国公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