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蓝礼-霍尔的邀请,你,听见了吗?”
得知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布莱德利本来不打算撰写这篇新闻的,他尊重蓝礼,也尊重那名罹患了绝症的少女,更加尊重“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以及这场演唱会背后的意义。第一次,布莱德利剥离了自己的记者身份,站在一个普通听众的立场上,期待着一场演唱会的举行。
布莱德利不由想起当初在洛杉矶中国剧院与蓝礼的第一次碰面。“太平洋战争”的首映式,当时还是籍籍无名新人的蓝礼,却吸引了布莱德利的目光,转眼之间,三年就要过去了,那个少年已经成为了全美瞩目的y世代领军人物,但隐藏在外表之下的初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由衷地,布莱德利表示了钦佩。
但,总是有康奈尔这样的记者存在。如果不是“娱乐周刊”的报道,演唱会的新闻根本没有人知道,那么又何来的炒作呢?但,康奈尔看不到这一点,网友们也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布莱德利站了出来。
整篇报道,布莱德利几乎是与康奈尔针锋相对,夹枪带棒地展开了还击。
文章之中,布莱德利也阐述了事情的来龙去——真正的故事脉络,从罹患绝症的女孩,到蓝礼与女孩的情谊,再到“堂吉诃德”这张专辑背后的故事,还有女孩与“野兽”这首歌的缘分,最后讲述到了女孩陷入昏迷之后的现状,以及那个演唱会的约定。
文章之中还提到,为了筹备演唱会,蓝礼不得不调整了自己所有的工作计划;而且,事出突然,预约演唱会场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蓝礼选择了自掏腰包。之所以没有宣传,那是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的演唱会”,没有盈利目的,没有宣传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承诺。
在文章之中,布莱德利严厉地谴责了那些扭曲事实、恶意炒作、制造噱头、炮制爆点的记者,不仅没有职业道德,而且在娱乐至死、利益至上的驱使之下,就连记者的底线都已经丢失了。
作为全美第一新闻媒体,“纽约时报”的影响力和震慑力不言而喻,布莱德利的这篇新闻报道仅仅发布了不到一个小时,点击率就突破了八百万,并且以几何倍数的姿态快速增长着,与“娱乐周刊”的独家报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彻底引爆热点。
到底是相信“娱乐周刊”,还是相信“纽约时报”?
按照常理来说,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纽约时报”,但这次事件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娱乐周刊”抢占了独家头条,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
尤其是康奈尔在报道之中提到了今年颁奖季之中的相关事宜——关于蓝礼的负面争议,之前就正在星星点点地冒出来,现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不仅仅是去年的“抗癌的我”,还有“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崛起,还有“爱疯了”和“抗癌的我”两部作品的票房,还有金球奖的缺席以及柏林电影节的出席,所有的蛛丝马迹,似乎正在拼凑出真相。
于是,一边是印象碎片的聚集,触摸到了好莱坞背后的真正黑幕;一边则是义正言辞的老套形象,完美依旧是完美,不可打破。
不经意间,人们总是想要挑战完美。所以,两种观点展开了对峙,网络之上,两派支持者都存在着,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话题就在争辩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高峰,抢走了情人节的风头,抢走了格莱美的风头,甚至一度抢走了颁奖季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