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灯北上

“什么?这——”

官家赵扩,在大庆殿上,当众宣布废除赵竑太子之位,改立燕王郭默为大宋太子。

这个决定,就像在西湖里,丢进了一颗炸雷一般,文武百官大多数人都目瞪口呆,窃窃私语。

这是什么神操作?

官家就这么宠溺史相吗?

他让立燕王为太子,官家就直接照办啊?

百官们目瞪口呆,史弥远更是一哆嗦,好悬没再次瘫倒在地上。

“官家,您......您方才说立燕王为太子?”

史弥远觉得,一定是自己患了耳鸣听错了,要不然官家赵扩怎么会说出如此“荒唐”的话来?

“史相啊,满朝文武都知道燕王雄才大略,是唯一能够定鼎中原、一统华夏之人,可偏偏都畏手畏脚的,不敢直言面君。”

“唯有史相这样的千古诤臣,敢于直抒胸臆,朕为自己能有史相这样的千古之臣辅左而骄傲,大宋为有史相这样的诤臣而自豪啊——”

完了,官家一定是得了失心疯了。

史弥远的脑中,首先闪出的是这样的念想。

“会之,官家做这样的决定,你们——”

史弥远转过身去,企图让他旁边的吏部尚书薛极出言劝阻。

他史弥远可不是真想捧郭默上去,那完全只是一种捧杀手段罢了。

包括他不惜千里迢迢亲自跑了趟洛阳,又是出粮又是出钱,还在这大庆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鼓吹郭默的功绩。

这一切都是一种手段罢了,就是要把郭默的影响力造大,大到让官家忌惮他,觉得再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为此,他甚至都连“改立燕王为太子”,这样的欺君之言都说出来了。

可是,官家赵扩居然当场答应了?

那些自我标榜的忠贞之臣呢?

老卫泾呢?

您老的头不是最铁吗?

赵扩如此昏君之举,您老怎么不站出来反对啊?

就算是反对无效,您老也可以撞柱子啊。

不都说“武死战、文死谏”的吗?

“官家圣明,臣吏部尚书薛极,为太子殿下贺,为大宋社稷贺——”

薛极听到了史弥远的话,在对方期盼的目光中,果然还是走出了班位,居然也拜倒在地。

“会之,你?——”

史弥远看着拜服在地的薛极,彻底傻眼了。

“官家圣明,臣等为太子殿下贺,为大宋社稷贺——”

紧接着,兵部尚书胡榘、户部尚书岳珂、兵部侍郎孟宗政、刑部侍郎宋慈、御史中丞卫泾等一干重臣,也相继出班,拜倒在地。

这几位大老一出班,后边那些四五品的官员,也顾不得对错,呼啦超一下子全都出班跪倒,高呼“官家圣明——”

“这......这,你们,这到底是为什么?”

史弥远看着跪倒了一地的满朝文武,仿佛心被人狠掏了一把,生疼生疼的。

太子赵竑早就傻眼了,跌坐在地上,嘴里也在不停地问着“为什么?”

“哈哈,好,好啊。朕自登基以来,已经做了三十二年的皇帝,所颁布的旨意数以千计,却从来未见过众卿如此齐心拥护之时。”

“可见,燕王晋太子位,实在是众望所归啊!史相,你又为大宋立了一功啊,如此匡扶社稷之功,朕岂能不赏?”

“拟旨,史相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今年过花甲依然操劳国事,实为百官楷模,晋位卫国公。”

“史相,您老就安心地在临安养老吧,枢密院也是时候该裁撤了,等太子殿下彻底光复中原之日,朕再带你到汴梁城去走一走,看一看。”

自有中书舍人当廷拟旨,等着官家用玺,再经相应部门,把今日这两封晋升的旨意发出去,还不知道天下人是怎么一个反应呢?

赵扩已经再次回到龙椅,并喝令众臣平身。

“呵呵,‘卫国公’?官家,可否让老臣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此时此刻的史弥远,已经完全明白,自己彻底败了,可谓是一败涂地,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卫国公”?

一个虚名罢了,从此之后,恐怕自己就只能蜗居在,一个空壳子的国公府了。

“父皇,为什么?您为什么要将我赵宋的江山,交到一个外姓人手上啊?——”

朝中的重臣,自然早已是郭默的拥趸,而那些官小职微的,却只能随波逐流。

唯二会不甘心地问上一句的,也只有史弥远和这位前太子赵竑了。

“竑儿,你我也算父子一场,朕将你改封为河南王,就是要将你保护起来,平平安安地过完下半辈子。”

“既然今日朕做了这个决定,自然会将事情的始末缘由,向我大宋的臣民做一个交待。”

于是,就在这大庆殿之上,官家赵扩将郭默的出身来历,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当然,他不可能说当年那一幕是被有心人的暗算,而是说成郭默此子生下来就有异象。

因为之前连续夭折了几个孩子,就特意请高人将郭默带到了北疆大漠,郭默后来的遭遇,在官家赵扩的嘴里,也变成了特意安排的。

春秋笔法的文过饰非,成就了一段段更为离奇的经历,为本就声名显赫的郭默,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传奇色彩。

......

临安大庆殿上发生的事情,随着大朝会的结束,迅速在临安城传播开来,继而传向整个江南。

更是在御史台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宋各处的邸报上,也详细地刊登了新晋太子殿下,二十多年来的传奇经历。

前太子赵竑,彻底死心了。

他本身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宗室子弟,就因为官家无子,他才会被选中养在宫中,成为太子的人选。

如今,官家的亲儿子回来了,并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打下了不次于大宋本土的江山。

他赵竑还能争什么?

一个河南王,估计还是为了安抚一下天下臣民的心吧,也算是在为新晋的太子殿下积德了。

史弥远彻底傻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大庆殿走出来的,两只耳朵仿佛已经听不到周围的声音。

只是能看到身前身后,那些人都在指指点点的,应当是在对老夫的嘲笑吧?

其实,朝中很多中下级官员,对这位史相还是很有感情的,毕竟在中枢这么多年,甚至是很多人的座师。

虽然史弥远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做下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却客观上也成就了一些人的青云之路。

无奈形势比人强,一个失势的“卫国公”,又岂能比得上炙手可热的太子殿下?

洛阳城,燕王府。

赵扩这一手玩的,让郭默也有些措手不及。

虽然他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却没想到,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到来的。

早在几年前,史弥远算是郭默心里上,几乎无法逾越的一座政治大山。

为此,当时的赵汝述和老程珌,甚至还建议郭默主动向李莫愁“下手”,好歹混一个史弥远“干女婿”的身份,将来也好顺利接受史弥远的政治资产。

谁能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郭默就占据了河南五州、河北八州、完整的河东、关中十数州,现在又拿下了整个大理。

就算是在西夏,都占有银州一地,而“西夏女帝”所在的几个州府,难道不也是他的地盘?

都没用得着直接同史弥远面对面地硬刚,就以如此离奇的方式,完成了对史弥远这个权相的颠覆。

而史弥远本人,竟然成了将郭默推向太子位置的推手。

“殿下,咱们这府上的牌匾,是不是该换一下?”

按照惯例,过不了多久,临安的宗正寺和礼部,一定会派人到洛阳来,为郭默进行册封仪式,相应的服饰都要更换。

别说是他,就算是黄蓉和李莫愁都要重新册封,而郭默的几个儿子女儿,这下总算是能够光明正大的,接受来自于临安的册封了。

长子郭逸承袭了燕王的王位,郭襄改封为洛阳公主,四子郭遥则为洛阳王,而三子郭逍直接被封为汴梁王。

而原有燕王府的官员,名称上也做了调整。

赵汝述为太子太师,薛极为太子太傅,程珌为太子太保,是为“三师”。

孟共为太子少师,郭靖为太子少保,意外的是初来乍到的耶律楚材,居然被封为太子少傅,此为“三少”。

“这样吧,就算是要换牌匾,也不必换成‘东宫’字样,就换成‘元帅府’吧。”

除了燕王,或者现在太子的爵位,郭默一直都是大宋的“兵马大元帅”,郭默不是不想接受太子的位置,而是不想将皇宫和东宫分在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