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具有凝聚力的演员粉丝,他们所有的言论都已经没有说任何一个演员的问题,甚至连秦砚也不敢直接攻击,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地球要塞》和商业片上。
通过网络分析,反驳他们的网友还真不是演员或者秦砚的粉丝,就是单纯的电影迷罢了。
在他们的生涯中,还从开没有看到过任何一部电影的观众具有这样的战斗力。
原因很简单,秦砚从一开就使用了一些些心理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小手段,尽可能把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塑造成为一个群体。
自己认可、喜欢的电影,被别人说成垃圾,自然会忍不住站出来反驳。
往近了说,秦砚组织《地球要塞》的原著粉去观看电影,往远了说则是从建立“怪味豆”开始,秦砚就一直在强调着影迷的建设。
“怪味豆”有大量的活跃、互动机制,就是为了让电影爱好者之间互相交流。
想要看到好的电影,一个人的确无能为力,你再怎么呼喊我想看好电影,也无动于衷。
现实中的影业公司,公司不断给观众喂shi,让观众都已经习惯与沉默,然后便能继续心安理得拍烂片。
但如果一个群体同时向市场发出声音,用票房成绩让电影厂商看看到决心,那就可以影响资本的走向。
你说《地球要塞》是垃圾电影?不好意思,我们用票房来表明我们对于优秀电影的追捧。
当然现在这个群体还有明显的“秦砚色彩”,等哪天他们连秦砚也不再迷信,完全根据电影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那才是秦砚想看到的场面。
网上针对于《地球要塞3》的电影精彩剧情的介绍、原著小说传奇经历的科普,让《地球要塞3》的票房持续走高。
但对于秦砚不满的人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任何都希望秦砚能够狠狠跌到一次。
既然《地球要塞3》质量过硬,他们就把目光转移到《生于淤泥》。他们第一目标都不是《生于淤泥》,毕竟两个重量型奖项让它难以下嘴。
在《地球要塞》热度持续走高的同时,《生于淤泥》也丝毫不弱。在微博前十话题中,也能够占据一两个席位。哪怕在推特、脸书上,也偶尔能够见到《生于淤泥》的名字。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两部电影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很多人在看完《3》之后,搜一搜影评立刻前往《生于淤泥》。
《生于淤泥》作为一部文艺片的票房居然还能不断上涨!它的票房曲线,让一些专门预测票房的业内人士都十分为难。
老实说,《生于淤泥》单独上映,全球票房能达到6000万美刀就已经算奇迹了,而现在破亿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这就是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的好处,这也是任何一部文艺电影都不曾拥有的梦幻联动,其他文艺片都羡慕哭了,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电影也有这样的待遇。
其实现在《生于淤泥》的票房成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文艺片去衡量,但观众、媒体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管用上各中充满噱头的标题。
“《生于淤泥》,票房纪录的缔造者!”
“拥有商业票房的战绩,《生于淤泥》到底有什么魅力?”
“票房奇迹背后的男人——秦砚!”
“刘大力,一个让心心生怜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