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页

朱济世愕然——林则徐的这番分析好像极有道理,满清当年也没少圈地,关外汉人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京畿周围又圈占了无数的旗田、皇庄,在各地有八旗驻防的地方也都圈了旗地。结果怎么样?也没有人敢造反。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确没有搞成,但是并不代表这个时空《天朝田亩制度》就弄不成!历史上的反清复明扑得更厉害,现在不也有半壁江山了?现在满清的武力已经被打垮了,林则徐的练军能守住大半个山东就烧高香了,想要弄个什么大营来包围北京城根本就是痴心妄想!黄河以北很有可能成为太平天国的巩固根据地,到时候杨秀清还不是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看来这太平天国还真是做大了。”朱济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还在想:“好在太平天国还有一个死穴——一国二主!洪杨之间的恶斗是免不了的,只要再来一场‘天京事变’,天下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正打着如意算盘,林则徐又开始说话了。

“除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还有一样利器,就是拜上帝教,陛下打算用什么去破这个拜上帝之教?”

第410章 宗教战争

拜上帝教当然是利器,没有这个利器就没有太平天国。不过朱济世却没有将拜上帝教太当回事儿,因为历史上的拜上帝教信仰在天京之变后就基本破灭了——杨秀清这个“上帝”都让洪秀全那个“人王”砍死了,谁还能信拜上帝教?

“拜上帝之教,一教二主,早晚必生内讧,不足为虑。”朱济世斟酌了下,对林则徐道。

“一教二主?陛下是说洪秀全和杨秀清吗?”林则徐捋着胡须点了点头,“一教二主确实是个隐患,但是早晚必生内讧……陛下,恕老夫直言,大明可不能将战胜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内讧!”

朱济世一怔,细想一下,觉得林则徐的提醒很有些道理。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太平天国的内讧或许终不可免,但是什么时候上天京之变这场大戏可真不好说。

“陛下,老夫还听闻陛下准备成立鸿儒院,是打算要改革名教吗?”林则徐见朱济世沉默不语,忽然又将话题转到了鸿儒院和名教改革上来。

改革名教之事,朱济世并未明言过,但是他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其实就是对名教的一种改良。在林则徐看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几乎可比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完善,朱熹将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

说的简单一点,便是朱熹将儒学变成了半宗教半哲学的东西,儒学成了名教,并且压制了佛、道成为中国国教,就如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般。

而“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则可以理解为要将西学和名教结合,同时保留名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这只是潘世恩、林则徐、左宗棠等人对“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理解。

“名教必须改革,”朱济世语重心长地说着,“名教腐儒,多寻空言,不究实用,平居高谈性命之际,亹亹可听,临事茫然,不知性命之所在,不改革,如何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心道:“朱济世的这番话是将矛头直指理学,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之学快要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