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页

“李军门,如何啊?可以在此筑城否?”

苗沛霖上了望车后便低声问了起来。根据大元帅府的军令:南路军必须一路选择险要,构筑城堡,以为经营蒙古之根本。所以每到一地,苗沛霖和李文茂都会仔细研究地形,看看是否可以筑城。

“我看可以,就依着海子筑城,修个夯土的八卦堡,驻兵一个营如何?”

李文茂淡淡地说着,语气虽然客气,却是在给苗沛霖下命令。现在的大明没有什么“以文御武”的说法。凡是军事行动,都是以军方为主,没有让文官指挥军官的道理。虽然苗沛霖的品级爵位都比李文茂高,但是后者是中将军长,因而是这一路明军的总指挥。

“所驻之兵,就劳烦苗抚台安排。”李文茂接着又道。

“那是自然。”苗沛霖笑着答,没有丝毫犹豫。

李文茂的意思是让苗沛霖摆一个营的绥远镇兵在此。此次苗沛霖一共带来8旅32营兵,占到苗军总兵力的8成。按照大元帅府的命令,自绥远城向北,每40到50里(一天的行军路程)须筑一城。一共需要筑32座城堡,正好把苗沛霖的32营兵都分散驻扎完毕。由于苗沛霖是绥远巡抚兼总兵,蒙古出兵完毕之后,大元帅府只要不将驻蒙绥兵调回,苗沛霖就等于失去了8成军队。再也没有拥兵割据的本钱了。

……

“军师,那个苗沛霖不会折腾出什么事情来吧?”

朱济世站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里,似乎有些担心地在问罗泽南的话。对于苗沛霖的才干和勇于任事的精神他还是很赞赏的。现在大明的勋臣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左宗棠和苗沛霖这样的,能做事肯做事,但就是喜欢揽权;一类是郑洪这样的,预备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一辈子了。

前者固然需要提防,但是后者却也无法大用了,要管好大明这么大一个摊子,必须得用左宗棠、苗沛霖还有李鸿章这类做事劲头很足的官,不能靠郑洪这样的“安乐王”。所以朱皇帝还是想用好这几个喜欢揽权和做事情的功臣。对苗沛霖,也尽可能从保全君臣恩义的方向出发。

“苗雨三是聪明人,当知皇上一直对他恩宠有加,要是再不知道好歹,真是枉读圣贤书了。”

“也是。”朱济世笑了笑,“要换成太祖皇帝,岂能容下他。朕这个皇帝,大概是古往今来最有仁心的开国之君了吧?”

他顿了一下,又道:“不过苗沛霖的40个营不用也是浪费,8万人马啊,要是遣散了再募,光是军禄田就要给320万亩!”

军禄田可以说是明军战斗力的源泉。中国人一向是知道感恩图报的,一个农人得田40亩,可以说是爹亲娘亲没有皇上亲了!凭着这些授田,朱济世也牢牢掌握的明军的军心。至少在大元帅府的直辖军中,没有什么人敢有贰心,也煽动不起任何叛乱。

但是军禄田制也有一个缺点——需要太多的土地了!现在大明陆海军的总人数已经接近了100万,光是军禄田就需要授出4000万亩!占到了大明全国耕地面积的几十分之一了。所以明军的服役期很长,普通士兵都需要服役10年才能退伍。而且随着内地抄没(旗地和满清官员土地)土地的耗尽,明军这两年只能用招募军户的方式征兵了。征兵的数量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过上四五年,军禄田制大概也要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