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怎么样?
说不合规矩,把人全部叫回来?
绝对是脑袋被门夹过,吃饱了撑的!
于是乎,桓容挑战规则的举动直接被无视,没引起任何波澜。大中正的郁闷只能憋在心里。两晋以来,第一批未经大中正品评的官员任职地方,为日后政策的改变埋下伏笔。
此事在朝中压下,不代表背后不会议论。
台城内,南康公主特地询问桓容,这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他早有打算。
“阿母放心,儿不是莽撞之人。”
桓容这么说,是在告诉亲娘,这次仅是特例,加上确有所需,他才会绕开规矩。如果条件不成熟,他不会莽撞挑战九品中正制。
毕竟这是魏晋以来的规矩,牵涉的方方面面太多。没有足够的条件,绝不能轻易撼动。
一旦轻动,很可能目的达不到,还会损伤朝堂根基。
“边州的确缺人,不说十万火急也相差不多。随驾的郎君都有才干,且有谢侍中和王侍中点头,事急从权。大中正固然不满,满朝文武不提异议,终究掀不起多大波澜。”
南康公主舒了口气,道:“类似的事,今后最好少做。阿子登基不久,乌衣巷和青溪里的几家现在扶持,日后怎么样还很难说。”
“阿母放心,儿晓得轻重。”桓容笑道,“对了,昨日阿母说,阿峰该行元服,是不是太早了点?”
“不早了。”南康公主摇摇头,道,“袁真和袁瑾卒后,陈郡袁氏嫡支仅剩下他一人。按照规矩,十二岁行元服不算早。”
比起十岁元服的司马曜,十二岁的确不算早。
“既如此,就照阿母的意思。”桓容沉吟片刻,道,“阿峰可晓得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