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

关于许锦年送给沈钧鸿的最后一封信,算得上拍摄的重头戏,双方爱慕之情会在这场戏冲出心底,把故事引向高潮。

室内取景地的光线十分暗,一盏台灯照亮书桌一角,散开暖黄丿色的光晕。陈年伏案写信,钢笔落在信纸上,只写下一句话——先生,见字如晤。

尔后,笔尖顿住。

写字的情景拍完,镜头就怼上他的侧脸。

陈年垂眼凝望笔尖,眼神本是落寞的,可随着眉宇一蹙,忽然变幻了神情——像是烟火在夜空炸开,热烈又克制。

第三幕许如风入境,坐在他的对面,也在写一封信:“我有很多话想跟你说,只怕说不完就分别了。”

许如风的台词拿捏的很好,沉而有力,含着颗粒感,“沙沙”地划过耳膜。

陈年不禁抬眼看了看他,又旋即收回目光,飞速地写下几个字。尔后,收笔、叠信纸,塞进信封,又把信封递给那位“沈先生”。

许如风接过信件,展开一看,只看见这样几个字:“纸短情长,祝您余生安康。”

一瞬间,原著中所描述的沈钧鸿波动的心绪,他真实地感受到了。

——这是一种被无数细如牛毛的针刺中的痛觉,密密匝匝地戳在心头,让呼吸都变得急促。

在眸光离开信纸,与陈年对上的时候,他便成了戏里的沈钧鸿:“只有这些吗?”

站在他面前的,是已经入戏成为许锦年的陈年,唇畔含笑,眸光不舍:“如果真的要写完,只怕纸张不够。”

许如风被他的神情集中心头,恍然觉得,似乎似曾相识。这时候,台词都是肺腑之言:“锦年,你愿意跟我走吗?”

陈年看见,许如风的眼底有跃动的浮光:“先生……”

许如风看着陈年,说台词时,每一字都无比坚定:“我们一起去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