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页

这部电影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用人物对话把暴力场面往后推。

比如蜜娅躺在地上快要死掉的时候,两个男人却在研究注射器的使用方法;比如说电影的开头,文森特和朱尔斯两个人一边走在公寓的走廊里,一边讨论足部按摩,这时的镜头是一直跟着他们的。当两个人走到要去的那间房间门口,发现时间还不到,于是继续向走廊深处走去,并且还继续他们的讨论,但此时镜头却停了下来,留在了那个门口,似乎在用镜头语言告诉我们:这里才是故事要发生的地方。但两个人还在不紧不慢地说话,似乎连摄像机都不耐烦了,于是气氛就显得越来越紧张了。

有些人很喜欢‘低俗小说’,有些人则厌恶。但原因都是一样的:因为这部作品似乎始终在玩弄观众的期望,从不按规矩来。它随心所欲地组织材料,相比之下,美国当前的黑帮电影、动作电影已经陷入了一个公式化的泥沼。昆汀·塔伦蒂诺扔掉了好莱坞编剧工厂里传授的那些条条框框,白手起家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编剧方式。

‘低俗小说’有可能是未来五年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因为它把我们从无数可以预见的公式化情节中拯救了出来。

因此,谢谢昆汀·塔伦蒂诺。”

虽然罗杰的影评姗姗来迟,但却精彩十足,一举就将“低俗小说”从杰作的位置推到了经典的高度!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罗杰的眼光毒辣。

第819章 个人风格

罗杰·埃伯特对“低俗小说”的推崇其实是许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他出席了电影的首映式,但却一直等到四天之后才撰写了影评,人们本来以为这就是他对电影没有兴趣的信号了,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过去四天时间里,罗杰集合了近四十名电影人好友,还有三十多名记者,以及两百多名普通观众,不断地在反复观看“低俗小说”,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一份专业、这一份投入,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经过反复推敲之后,罗杰为“低俗小说”送上了疯狂的赞誉,并且给出了三点七的高分,直接为这部电影打上了“经典”的标签。

但可惜的是,罗杰这篇评论并没有能够在戛纳电影节的官方场刊上发表,因为“剧透太多”,经过协调之后,罗杰最后刊登了影评的最后一段,而完整版的影评一直等到“低俗小说”在北美市场上映之后,才在“芝加哥太阳报”重见天日。

即使如此,罗杰的精准评论和超高评分,还是毫无疑问地点明了他对“低俗小说”的态度。不仅这样,“电影手册”、“帝国”等专业杂志之后,还有大量的专业影评为“低俗小说”送上了赞誉。

代表美国前来戛纳的“电影评论”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看法,三点一的评分虽然看起来并不高,但这也是“电影评论”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目前为止的最高分了。“电影评论”更多是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在了昆汀·塔伦蒂诺身上。

“昆汀被称为电影顽童,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曾经经营过录像带出租生意,是一位铁杆影迷。不过,有些影片他并不是在电影院观看的,而是通过录像带,这也正是后现代电影迅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普通的电影观众通过录像带和电影频道,看到了更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他们的电影惊艳已经远远不是廉价的录像带出租之前那些老式的影院观众所能比较的了。

昆汀的电影就是在录像带和美国通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对于中国香港的电影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意大利电影也是他的挚爱,‘筋疲力尽(aboutdesouffle)’、‘出租车司机’、‘英雄本色’这些经典作品都成为了昆汀的最爱,所以在昆汀的电影之中,就可以看到无数向黄金时代经典佳作致敬或借鉴的桥段。‘低俗小说’的出现,也就正式宣告了后现代电影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终于形成了一股潮流,而昆汀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浅薄’的后现代电影拍成了‘史诗’。

‘低俗小说’是一部很难定义的作品,因为它与美国文化、历史和世界电影的连接太多,人物的对白也有大量的非官方的街头俚语、脏话,这也使得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增加了许多难度。